放疗是脑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部分患者在经历手术与放疗后,本以为迎来康复阶段,却可能面临一种名为“放疗诱发海绵状血管瘤”的并发症。该病症潜伏期较长,可在治疗后数年突然引发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旨在介绍放疗后可能出现的放疗诱发海绵状血管瘤(RICH),帮助读者科学认识这一疾病,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放疗为何可能诱发海绵状血管瘤?
自1994年起,研究人员便开始关注放疗与海绵状血管畸形(CMs)之间的潜在联系。
1994年,Ciricillo团队首次报道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1998年,Larson团队进一步研究指出,放疗可能直接诱导新的血管畸形形成,也可能使原本隐匿的血管病变显现,甚至引发出血。
放疗诱发海绵状血管瘤(RICH),属于脑部放疗后可能发生的晚期并发症,其为散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
哪些人群属于高发群体?
高危人群:儿童时期因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髓母细胞瘤)或脑瘤接受过颅脑放疗的患者。
时间规律:10年发生率约为3%-4%,20年上升至7%-14%,至25年时可高达60%。中位发病时间为放疗后8-12年,儿童患者潜伏期通常更长,老年人则相对较短。
重要提示:放疗时年龄越小,发生多发病灶的风险越高(但无法预测是否会出现出血)。
放疗诱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
与普通海绵状血管瘤(CCM)相比,放疗诱发海绵状血管瘤(RICH)的手术治疗难度显著增加,具体表现在:
组织粘连显著:放疗导致局部纤维化,病灶与脑组织、血管及神经紧密粘连,手术分离过程中易引发大出血或损伤功能区域。
血管壁脆弱易破:放疗损伤使血管壁结构脆弱,术中出血风险较高,要求术者具备精细操作与止血能力。
常伴钙化与陈旧血肿:病灶多合并钙化或陈旧性血块,常需分块切除,因此延长手术时间。
周边脑组织改变干扰判断:放疗后的脑水肿与坏死可能掩盖病灶边界,增加手术定位难度。
据最新研究提出,部分放疗诱发海绵状血管瘤(RICH)可能并非新形成的血管瘤,而是放疗后肿瘤收缩所形成的空腔,因反复出血和炎症填充逐渐演变为混合信号病灶(MRI可显示囊实性结构)。此类病变同样存在突发破裂出血的风险,需手术干预。
总结与建议
放疗在脑瘤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多数放疗诱发海绵状血管瘤(RICH)可长期保持稳定,出血风险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不必过度恐慌。建议儿童时期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母细胞瘤、胶质瘤等接受过颅内放疗的人群,特别是儿童患者,定期进行MRI复查,警惕无症状病变。若出现头痛、癫痫或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请及时就医。现代神经外科团队已能有效应对此类复杂临床挑战。
参考文献:
1.《A Huge Radiation-Induced Cavernous Hemangioma Following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Meningioma: A Case Report》(doi:10.14791/btrt.2022.0020.)
2.《Cavernous malformations are rare sequelae of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brain metastases.》(doi:10.1007/s00701-018-370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