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发现听神经瘤,是否必须立即手术?"
"能否先观察一段时间,避免手术?"
在听神经瘤患者的咨询中,这类问题始终居于前列。实际上,"观察等待"并不等同于"消极拖延",但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此策略,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适应症"与"随访节奏"。
01哪些情况可选择"观察等待"?
听神经瘤为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其生长速度存在个体差异,这为"观察等待"提供了基础。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经医生评估后可选择保守观察:
肿瘤处于"静止状态":直径≤2厘米,年生长速度≤2mm。无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受压表现或脑积水等相关症状。
听力功能保存良好:患侧耳仍保留实用听力,日常交流未受显著影响。
身体状况限制:年龄>65岁,全身条件差、无法耐受任何介入性治疗,且手术风险远高于肿瘤进展风险。
确诊时仍保留听力的患者中仅有少数适合随访观察。随访观察最需关注的风险为面神经功能损伤,因为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可能导致最终手术时面神经保留难度增加,因此必须对此风险进行利弊权衡。
02"观察"不等于"放任不管"
选择"观察等待"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肿瘤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因此规范随访是"安全底线",核心要点包括3个方面:
影像学检查:密切监测肿瘤大小
首次选择观察后,需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增强磁共振(MRI)检查,对比肿瘤体积变化。若连续2年肿瘤无明显增大,可将复查间隔延长至每1-2年一次;一旦发现肿瘤直径在半年内增长超过2毫米,需立即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听力监测:守住"听觉防线"
每3-6个月进行一次纯音测听和言语识别率检查,以及时发现听力下降趋势。若听力快速恶化(如纯音阈值在半年内下降超过20dB),即使肿瘤未明显增大,也需考虑干预治疗。
症状自查:警惕"警示症状"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是否出现新发症状,如持续头痛、恶心呕吐(可能提示颅内压升高)、面部刺痛或面瘫(肿瘤压迫面神经)、行走不稳(压迫小脑)等,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03中小型听神经瘤治疗策略观察、手术或放疗?
目前中小型听神经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3种:随访观察、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
从治疗策略角度,手术是已出现症状的听神经瘤的首要治疗标准。然而,针对大于3cm的大型肿瘤,无论患者是否伴有脑干压迫、脑积水、三叉神经痛等症状,均应选择手术切除。若肿瘤为内听道型听神经瘤,或病情复杂不具备手术条件时,可考虑放射治疗。
另一类术前症状较重的患者,多处于脑干及脑室受压期,且肿瘤大于3cm。此类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脑干压迫、脑积水、三叉神经痛,均应首先考虑手术切除。如无手术条件,再考虑放疗。
需注意的是,放疗不仅可能无法根治肿瘤,还易导致正常神经损伤,且复发风险较高。复发后需再次放疗或手术,而放射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手术难度更大,术后并发症风险也更高。
一般而言,只有手术才有可能实现听神经瘤的临床"治愈"。因此,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功能和残余听力、降低复发率,仍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并尽量寻求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
最后提醒:"观察"是个体化选择 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的重要手段
部分患者持积极乐观态度,也有患者对可能出现的术后后遗症持消极预期,因而对手术必要性犹豫不决。许多患者正因如此延误治疗,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听神经瘤虽为良性肿瘤,但随着肿瘤生长可能不断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导致更严重后果,如偏瘫、吞咽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发现肿瘤后及时手术对后续预后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等. 中国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杂志, 2020, 100(11): 805-813.
Carlson, M. L., & Link, M. J. (2021). Vestibular Schwannoma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14), 1335–1348.
Brackmann, D. E., Shelton, C., & Arriaga, M. A. (2016). Otologic surgery (4th ed.). Else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