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对抗脑干胶质瘤的患者是否可能实现良好预后?
众所周知,脑干作为生命核心中枢,负责调控呼吸、心跳及维持意识活动。
若这一关键区域发生胶质瘤,是否就意味着被宣判“死刑”?胶质瘤通常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切除过程风险极高:切除范围不足易致肿瘤残留,常短期内复发,效果甚至不及未手术者;切除过多则可能损伤关键神经结构,造成不可逆后果。
然而,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令人绝望?事实并非如此。脑干胶质瘤的预后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生存期可能从数月延续至数十年。面对这一线希望,我们应当坚持治疗,还是选择放弃?
有人如此说道:“每一个奋力自救的人,也在为他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也有人认为:“即便结局可能相似,活法却可千差万别。纵使命运设下牢笼,我们仍应争取一线光明。”
面对这一“手术禁区”,一批勇敢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创造了生存奇迹!
病例一 放疗与化疗无效,全切术后10年无复发
一位28岁女性因进行性步态共济失调和轻度复视就诊。4年前于外院诊断为“中脑顶盖区肿瘤”,曾接受两次手术探查,均仅行肿瘤活检,病理诊断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 Ⅰ级)。因肿瘤持续进展,患者后续接受放疗及12个月替莫唑胺化疗,但疗效不佳。
首次就诊于巴教授时,术前轴位(a、b)与矢状位(c)MRI显示肿瘤明显增大,广泛浸润至中脑、双侧丘脑、脑桥及小脑。鉴于既往治疗未能控制病情,决定行手术切除。巴教授在术中实现外生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完整切除,术后轴位(e、f)及矢状位(g)T1加权增强MRI证实肿瘤全切。
患者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恢复顺利。术后10年随访(h)显示其一般状况良好,无肿瘤复发征象。
病例二 医生认为手术无意义,患者赢得19年高质量生存
20岁女性米亚因严重头痛就诊,影像学发现背侧外生性中脑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肿瘤位置深在,累及中脑及上脑桥。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损伤中脑可能导致植物状态,损伤脑桥可引起偏瘫,严重延髓损伤则影响呼吸功能。
因肿瘤与周围脑干组织分界清晰,巴教授成功实现全切,术后MRI确认无肿瘤残留。术后11年随访MRI显示无复发征象,患者临床状况良好,眼球运动正常。至今随访满19年,仍无复发,整体状态良好。
附图:术前与术后脑部MRI对比,显示脑干胶质瘤全切,无神经组织损伤。
病例三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放疗失败后再次手术,9年无复发
30岁女性,临床表现为复视和轻度右侧偏瘫。术前MRI(a、b)显示中脑占位。患者曾接受立体定向囊肿抽吸和间质放疗,诊断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但肿瘤持续进展。
巴教授主刀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图f显示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病理检查确认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 Ⅰ级)。术后MRI(g、h)显示肿瘤完全切除。随访9年MRI未见复发。
病例四 脑干胶质瘤化疗无效后选择手术,8年无复发
8岁女孩Emma因脑干胶质瘤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化疗效果不佳。巴教授为其主刀手术,以精湛技术实现肿瘤切除。术后8年随访,Emma不仅健康成长,还可骑自行车,笑容灿烂。
病例五 脑干胶质瘤扩散至丘脑,术后8年无复发
26岁女性,中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进展至丘脑。巴教授凭借丰富脑干手术经验,在术中磁共振辅助下实现肿瘤近全切。该技术有助于避免残留病灶,尤其位于肿瘤最上部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偏瘫发生。术后8年随访,状态良好。
INC巴教授:脑干“手术禁区”的突破者
一项研究指出,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是儿童脑干低级别胶质瘤的首选初始治疗方式。研究《Brainstem Low-Grade Gliomas in Children-Excellent Outcomes With Multimodality Therapy》报道其10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总生存率达到100%,证实该类肿瘤患儿可获优异长期生存。
另一项基于4040例低级别胶质瘤儿童患者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分析显示,其20年总生存率为87%±0.8%。多因素分析提示放疗是总生存率的独立不利因素。因此,儿童胶质瘤治疗应以疾病控制为核心,同时尽量减少远期治疗相关毒性。
巴教授在脑干胶质瘤手术领域已取得多项成功。
在第四届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云端峰会上,巴教授发表题为《Surgical treatment of brainstem glioma(脑干胶质瘤的外科治疗)》的演讲,分享其206例脑干胶质瘤手术经验,其中多数为低级别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他强调:“脑干并非‘手术禁区’,特别是低级别病变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甚至可实现治愈——即至少25年无进展生存,我们已治愈部分患者。”
点击阅读:1974-2024:巴教授与脑干手术五十年的「热爱故事」【INC云端峰会演讲实录】
▼巴教授脑干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50+例手术影像汇总
- 脑干并非“手术禁区”;
- 显微外科手术在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综合管理中起关键作用;
- “低级别”胶质瘤是适宜手术的对象;
- 多数情况下可尝试实现治愈。

近40年间,巴教授完成数千例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以超精确显微剥离技术诠释了外科与艺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