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50的李先生出现腿部麻木、腰痛及行走困难症状。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延髓肿瘤”,医生认为该位置手术风险过高,不建议手术治疗。不足一月内,李先生接受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WHO 2级胶质瘤,基因检测显示对药物敏感性良好。但穿刺术后,李先生出现反复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经放化疗后,病情仍持续恶化,并发肺炎、高热。
当患者咨询巴教授时,这个已呈现弥漫性生长的肿瘤是否仍存在手术机会?
“遗憾的是,该肿瘤属弥漫性胶质瘤,从脑桥下部向下延伸至颈髓上部,侵犯延髓结构。由于缺乏真正强化部分,任何形式的手术干预均无法帮助患者。肿瘤很可能已严重影响患者的意识等功能。
此外,患者的吞咽功能也可能受到严重损害,极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患者可能已患有吸入性肺炎,这可能是发热的原因。必须进行相关检查与治疗。应尽快实施气管切开术,因为此类肿瘤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甚至累及呼吸功能。”——摘自INC巴教授远程咨询报告
巴教授将患者能否从手术中获益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手术的重要指标。如果术后患者状况恶化、出现残疾或长期昏迷,手术风险远大于获益时,进行手术治疗没有意义。同时,对于许多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手术时机也至关重要。
偶然发现的胶质瘤:78岁患者的随访发现
对于偶然发现的胶质瘤或无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应如何应对?这位78岁老年患者因脑梗进行定期随访,意外记录下一个胶质瘤从无到有的完整发展过程。
2012年7月,一位78岁脑梗患者的随访MRI在左侧小脑半球意外发现微小异常信号。因患者当时完全无症状,该信号被初步判断为“无症状脑梗”(图A、B),未作特殊处理。此类微小病灶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许多人甚至终身携带而无任何症状。
但仅3个月后,复查影像显示这个曾被忽略的小病灶已悄然增大(图C)。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依然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大脑似乎对这个“不速之客”毫无反应。
直至2012年12月再次复查,真相终于明确:病灶不仅持续增大,还出现典型强化信号(图D)。此时患者开始出现构音不清、步态不稳等症状。医生立即进行手术,术中发现病灶并非脑梗,病理证实为WHO 2级胶质瘤。
案例来源:Int J Surg Case Rep. 2016 Mar 18;22:28-31. doi: 10.1016/j.ijscr.2016.03.020
低级别胶质瘤恶化是否可以预测?
胶质瘤可能在症状出现前早已开始隐匿生长。需要注意的是,低级别胶质瘤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这是一种可能“突然”变化的肿瘤,它可能突然增大、突然恶化……即使恶化也可能不伴随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这是大脑代偿能力的结果。
用一个形象比喻:大脑就像一支足球队,当某个球员(脑区)受伤下场,其他队员会调整战术、补位作战,默默承担队友的职责。但一旦达到临界值,系统就会“崩溃”!
2023年,INC国际教授在一项关于偶然发现胶质瘤的研究《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support early resection of incidental IDH-mutated glioma》中指出:对于偶然发现的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仍呈现缓慢但持续的生长态势,年生长速率约3.5mm。不仅体积随时间增加,即便在无症状患者中也可发生恶性转化。相关研究发现肿瘤28个月内体积平均增长约20cm³。
近年来,治疗理念正从“观望等待”逐步转向“预防性手术”,其理论基础是早期彻底的手术切除有望延长总体生存期。因此,当前研究推荐在保护神经功能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多项研究分别评估了接受预防性手术患者的功能、癫痫及肿瘤学预后,结果证实了尽早手术的重要性。手术时机越早,肿瘤体积越小,实现全切除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带来更好的预后。
积极接受治疗的患者术后情况如何?
1、10岁男孩——丘脑胶质瘤
年仅10岁的左侧丘脑胶质瘤患儿,肿瘤呈现弥漫性生长迹象,已侵入脑实质。症状出现前两个月,佑佑开始感觉身体麻木,左手和左脚力量较右侧减弱。面对一个不能排除高级别可能性的肿瘤,采取迅速而果断的手术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迟疑与观望无异于将问题埋入时间土壤,任其悄然滋生,这不仅会错过治疗黄金时机,更可能让肿瘤在患儿大脑中肆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如果不进行手术,由于肿瘤进展,孩子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后果。面对这一切,佑佑一家最终选择积极接受手术。
2、6岁男孩——小脑-脑干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一场小型交通事故后,孩子持续抱怨头晕。为明确是否存在脑损伤及潜在后遗症,辰辰母亲带他到医院进行MRI检查,结果意外发现“小脑占位”。一家人选择积极治疗,最终由巴教授全切肿瘤,脑干获得充分减压,对中脑的挤压/移位压力显著减轻,小脑组织大部分复位。术后2年半随访显示无复发、无后遗症。
3、41岁女性——额叶低级别胶质瘤
“我从昏倒后开始检查到教授安排手术,用1个月时间果断做出决定。术后约一个月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学习。后期还带领家人前往多地旅游……因此当前状态可以说比原来更好。”
这样的患者案例还有很多,更多患者正在期盼巴教授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