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脊索瘤

儿童≠小成人:经鼻切脑瘤,为何难度远超成人?探秘狭小空间内的“精细拆弹”

发布时间:2025-10-26 08:42:26 | 关键词:儿童≠小成人:经鼻切脑瘤,为何难度远超成人?探秘狭小空间内的“精细拆弹”

  脑肿瘤手术需要在头部进行手术操作,许多患者家庭在术前被告知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风险后,往往选择保守治疗,特别是位于复杂位置的脑瘤手术。

  "儿童患者能否承受如此大型的开颅手术?我们希望避免开颅,听说经鼻手术创伤较小,是否更为安全?"

  实际上,开颅手术与经鼻内镜手术并无绝对优劣之分,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精准选择。在儿童颅底肿瘤治疗中,经鼻手术确实经常被采用,但这种术式是否真的更简单、更安全呢?

  儿童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显著挑战性,由于儿童颅底解剖结构和发育特点与成人存在差异,肿瘤可根据患儿年龄、病变位置及病理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复杂形态。经鼻手术若操作不当,仍可能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且当肿瘤主体位于外侧时存在暴露不充分、切除不完全等局限性。神经内镜作为一种手术工具,对某些适应症具有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部分病例可能需要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联合手术方案。

​​儿童经鼻内镜手术难度高于成人的原因分析​​

  经鼻内镜手术(EES)在成人患者中取得成功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儿童患者。需要明确的是,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其手术难度和风险远高于成人。主要难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这是手术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有解剖结构都更为细小和精致。

鼻腔操作空间受限

  儿童鼻孔较小,蝶窦气化程度低,导致鼻腔内操作空间有限,限制了手术器械的活动自由度。这对医生在内镜下的操作精度提出更高要求,对低龄儿童实施此类手术存在极大难度和风险。任何操作都需要极其精准,轻微晃动都可能损伤周围正常黏膜和组织结构。

  视野暴露困难:狭小的手术空间容易因少量出血或分泌物导致内镜镜头模糊,影响手术视野清晰度,增加手术风险。

解剖结构发育不成熟且存在变异

  解剖标志不清:成人手术依赖清晰的骨性标志(如中鼻甲、钩突、筛泡等)进行导航定位。而儿童的这些结构尚未完全发育,骨质较软,标志不典型,容易在手术中迷失方向。

  颅底位置较低:儿童的颅底(即鼻腔顶部,上方为脑组织)位置相对较低,且骨质更薄、更脆弱。切除病变时极易损伤颅底,导致脑脊液鼻漏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眶壁(纸样板)薄弱:眼眶与鼻腔之间仅由一层薄骨板(纸样板)分隔。儿童此结构尤为薄弱,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导致眶内组织疝出,或损伤眼内肌,引起复视、视力受损,甚至失明。

毗邻重要器官结构

  儿童的鼻腔与眼眶、颅底、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紧密相邻,这些结构的损伤将导致严重后果。手术操作必须保持在毫米级精度范围内。

  总之,儿童经鼻内镜手术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风险较大的精细操作。术中需要特别关注:①蝶窦发育状况、气化程度及毗邻关系对手术入路选择、蝶窦切开部位、范围、方向及关键结构保护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手术进程和安全性;②不同发育阶段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当存在先天性疾病或结构发育异常时,会进一步影响解剖标志的识别。

​​临床案例说明​​

  6岁患儿林林,体重仅18公斤,全身血容量约1500毫升。但其颅底生长有直径达7厘米的巨大肿瘤。

这意味着,手术中一旦出血量超过10%(约150毫升),孩子就可能陷入休克;如果达到20%,将直接危及生命。

  这意味着术中若出血量超过10%(约150毫升),患儿可能发生休克;若达到20%,将直接危及生命。

  体重轻、血容量少、肿瘤大的特点使该手术难度和风险显著增加。

  INC福洛里希教授决定迎难而上,采用单鼻孔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使用多角度内镜,配合"筷子技术",仅通过8毫米切口成功切除直径5厘米肿瘤。在确保精准切除的同时,有效控制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

INC的福教授决定迎难而上,采用单鼻孔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他使用多角度镜,配合“筷子技术”,仅通过一个8毫米的创口,成功切除了直径5厘米的肿瘤。

  手术过程面临巨大挑战。幼儿鼻腔空间狭小,蝶窦气化程度低,操作自由度极为有限——这对主刀医生的内镜操作技术提出极高要求。

  在福教授主刀下,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这台高难度的脊索瘤切除手术最终顺利完成,达到术前预期的切除目标。

  术后患儿安全转入ICU,顺利拔除气管导管,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肿瘤达到次全切除,术后两天转出ICU,未出现新增并发症。

手术过程并不轻松。幼儿鼻腔空间狭小,蝶窦气化程度低,操作自由度极为有限——这对主刀医生在内镜下的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

​​手术技术细节解析​​

  为何儿童鼻孔如此狭小?福教授为何选择单鼻孔手术?

  颅底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为更好地实施鼻内镜下颅底手术,术中肿瘤视野的充分暴露至关重要。鼻腔大小直接决定内镜视野范围,手术器械需要在有限空间内操作。根据内镜视向角不同,可分为0°(直视)、30°、45°、70°、120°等类型。带角度内镜可提供侧方视野,在颅底手术中有助于观察各个角落。其中0°、30°、45°镜头可用于观察和手术操作;70°和120°镜头因操作困难,主要用于术野死角的观察。

在颅底手术中可观察各个手术角落。其中0°、30°、45°镜头可以用于观察和手术操作;70°和120°的镜头,手术操作困难,主要用于术野死角的观察。

  0度镜操作相对简单,提供直视视野,视线方向无角度偏差,视觉呈现真实。类比而言,如同手电筒直射平面,光斑各点距离一致。

  角度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例如30度镜产生的影像呈椭圆形,距离判断难度增加,与0度镜的操作体验完全不同。

​​福洛里希教授的神经内镜应用策略​​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解剖学方面:经鼻内镜手术利用天然腔道和角度,可观察直视下无法看到的区域。但需注意经鼻内镜可能损伤弯曲部位,因此要尽可能实现微创操作。

  进入蝶窦腔后,可根据肿瘤位置选择不同角度的内镜。

那么当我们进入蝶窦腔以后,就可以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不同角度的一些角度镜。

  为保留通道和保护鼻旁窦结构,最常选用30度镜,45度和70度镜也有应用。福洛里希教授术中从不使用0度镜,认为使用内镜的目的就是观察直视无法到达的区域,因此0度镜没有使用必要。

最常用的是30度镜,45度和70度也用过,福洛里希教授手术中从未使用过0度镜。

  本案例中,若选择0度镜,单鼻孔操作时内镜与吸引器会相互干扰,无法正常操作。因此福教授选择单鼻孔结合角度镜的方案。为保护鼻内结构,术中保留了患儿的中鼻甲。在有限空间内,通过单侧鼻孔置入多个器械进行操作,采用其独创的"筷子技术",使术者能够同时操作"内镜、吸引器和第三器械",真正实现"人镜合一"。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颅底肿瘤切除术在儿童患者中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手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发育解剖的特殊性,保证足够的手术视野空间,选择安全有效的入路;同时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操作轻柔,减少出血并控制潜在并发症,根据缺损范围完成颅底重建。在此过程中,团队协作、医生经验和术中导航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