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8年前第一次脑干出血,我退缩了…好在这“天大的难关”我闯过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25 10:13:11 | 关键词:8年前第一次脑干出血,我退缩了…好在这“天大的难关”我闯过来了!

  人生犹如一场不断翻越山岭的征程,并非总是缓坡前行,有时会猝不及防坠入低谷——而能否重新奋起,才是对生命力的真正考验。当年三十余岁的她,已具备学识、底蕴与独特的人生阅历。这些积累使她不再脆弱,也更有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波。但即便拥有如此底气,王女士也从未预料自己将遭遇如此严峻的挑战。

  2021年,她因罹患纠缠四载的脑干-延髓海绵状血管瘤而接受开颅手术。然而选择手术并非轻易之举,她耗费四年时间进行观察与权衡。医生所建议的保守观察与无法阻止的病情进展形成矛盾,症状反复出现,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当手术日益临近,我才意识到这一决定或许来得太迟。即便术后状态可能变差,我也已能接受。”她坦言。

术前术后MRI对比

  值得庆幸的是,术后恢复情况超出预期。“如今除了需应对高强度工作之外,瑜伽和每周一次的羽毛球也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手术之后,我早已完全重返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轨道。身边无人能看出我曾经历开颅手术。即便是高强度工作,我也能从容应对,这使我更加确信当初的手术决策是正确的。”

  回望那段岁月,她发觉“实际跨越难关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艰难”,一切比预期更为顺利。时隔四年,昔日被疾病纠缠的她早已远去。如今作为一名时尚买手,她仍在职场奋勇前行,也更懂得如何投入生活、珍惜当下。那段从谷底反弹的经历未曾使她放缓脚步,反而令她步伐更稳、更具信心。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后4年时尚买手的精彩人生

连续加班之后,我突发脑干出血

延髓手术可能引发偏瘫、面瘫,甚至危及生命

  2017年,第一次出血。

  身为时尚买手,加班是家常便饭。约两周时间内,我每日都加班至夜间十点以后。尽管我已习惯这种高强度工作节奏,但我的身体似乎无法承受。

  某天下午,我突然感觉身体一侧出现麻木。

  我清楚地意识到,这种麻木感并非由于压迫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所致。

  自头部、面部,至手臂与手指,皆出现发麻感。同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耳朵也感到憋闷。

  次日我接受了脑部MRI检查,在等待结果时,心想最多是加班过多所致。

  但诊断结果却如一记重击:“急性血管团,确诊为延髓海绵状血管瘤。”

急性血管团,确诊延髓海绵状血管瘤。

  毫无心理准备的我脱口问道:“医生,是否可能看错了?”医生略带无奈,对照影像详细解释:片子上如此明显的病灶,怎么可能误诊?片刻沉默后,我颤抖着提出下一个问题:是否需要手术?医生神色转为严肃:这个位置手术风险极高,可能造成偏瘫、面瘫,最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术中可能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等情况,建议采取保守观察。

保守治疗期间的沉重压力

出于对再次出血的恐惧,我再也不敢加班至深夜

  医生的一番话让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惊慌与恐惧……

  如此高风险,谁还敢接受手术?实在太令人害怕了!

  回家后,我在网络上大量搜索“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从症状反应来看,我的情况属较轻症,未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可能导致偏瘫、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甚至昏迷。

  相较而言,我的状况确实较好,于是决定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持续数年,所谓保守,即依靠药物缓解症状,因并无针对血管畸形的有效药物治疗,实际等同于静观其变。重返工作岗位后,我再也不敢加班至深夜。

  然而随后的四年中,我多次复查,身体出现异常时自己能明显察觉。

  因该病在一次出血后往往逐渐恢复,症状会有所缓解。

  但一段时间后,可能突然再次出现状况,症状加重,于是又需前往医院就诊。

  如此反复,实在令人煎熬。

  但从MRI影像来看变化并不显著,直到某次复查发现病灶增大0.5厘米,提示可能再次出血。

  工作繁忙,加之病情反复,当时心理压力极大,然而多数医生仍不建议手术。多方咨询中,仅有一位医生认为应手术,但亦强调风险极大。

延髓位置,您竟接受了手术?

症状再次加重,我无法再等待

  在极度焦虑中,我开始与病友交流。偶然机会,在一个脑干手术交流群中结识了一位年逾五十的大姐。她非常热心地与我分享了手术经历。

  巧合的是,她的病灶同样位于延髓腹侧,甚至比我的位置更危险、手术难度更高。但令我惊讶的是,这位大姐接受了手术,且术后恢复良好,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为何我的医生均不建议手术,她又是找哪位专家治疗的?

  经深入交流,我了解到INC巴教授的存在。

  2021年,症状再次加重,医生判断可能发生新的出血。

  实际上第一次出血时,我的心理压力并不如此沉重,因对该病的认知是逐步加深的,并非一开始就能预见会再次出血。

  当时我曾存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多加注意,或可避免第二次出血。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第二次出血发生时,我能清晰感知异常,身体突然极度困倦,状态迅速下滑。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再次出血是无法避免的。

  历经四年,我终于平静决定接受手术。一切仿佛是命运安排:从结识那位病友大姐并获得勇气,到自身病情发展需手术干预,时机恰到好处,如同早已埋下伏笔。

  决定手术后,我首先咨询了巴教授,请他分析我的病情。

  令我惊喜的是,巴教授的评估极为精准,对于手术切除率、风险等均给出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他显得极为专业、和蔼,且令人感到亲近,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信任感。

  脑干手术是否可怕?幸得贵人相助,一切顺利推进!

  术前我并未感到过分恐惧,但确实紧张。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之前那位大姐给予了我信心,加之我对巴教授充满信任。

  以我当时的症状,即便术后状态有所恶化,也在我可接受范围内。

  事实上,至此阶段,我反觉得手术时机已晚。因多数病友若术前无症状,术后恢复往往极快;反之,恢复速度较慢,部分甚至无法完全康复。例如若已出现严重面瘫再行手术,效果通常不尽理想。

  公司领导给予极大理解,爽快批准假期让我安心治疗;母亲也陪我至手术医院,准备照料术后的我。

  手术日如期而至,我躺上手术台。未及过多思考,便沉入睡眠。

  在ICU观察一天后,次日早晨即转回普通病房。

  在ICU内,巴教授前来探视,向我点赞鼓励。

ICU里,巴教授来看我,为我点赞,一直鼓励我。

  术后第五天,巴教授再次查房时,我已可下床活动。我起身与他合影留念,一切来之不易。

  术后第十二天我出院了,术后MRI显示病变已全切,困扰我多年的脑血管疾病终于彻底解除。

  该病灶在我脑中存在四年,反复出血可能对神经造成一定损伤,我的颈部始终有牵拉感,至今仍努力康复,尽管并未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

术后第5天时,巴教授再次来到病房查房,我已经可以下床活动。我站起来和他合影留念,一切都来之不易。

珍惜当下时光 手术并不如想象中可怕,勿自行预设困难

  生活恢复正常后,我每周打一次羽毛球,同时参加公司提供的瑜伽课程。昨晚课程中,老师竟要求我们尝试倒立!我仍选择拒绝,未敢轻易尝试。

  我为何最终下定决心手术?因我清楚意识到,该病不通过手术无法自愈,只会持续恶化。

  但这一决心并非瞬间形成,我花费约一年四个月的时间消化该认知。起初多家医院建议保守治疗,这也影响了我的决策。若当时医生均建议手术,我或许会更早行动。

  该病特殊性在于其为良性病变,未出血时与常人无异。因此许多人,特别是在首次出血后,因不了解其发展规律,常存侥幸心理希望继续等待,毕竟谁也无法预知第二次出血会在五年还是十年后发生。

  但现在我的建议是:一旦再次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间隔缩短,则应尽早手术。术后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前状况。连我自己都觉得手术时机略迟。

  但亲身经历后发现,手术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术前自行设想诸多困难,视其为天大难关,但术后我竟毫无疼痛,康复过程顺利,许多同事甚至不知我曾接受如此大型手术。因此,请珍惜当下,许多困难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