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有必要做基因检测吗?
我们知道,脑胶质瘤是一种具体成因不明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目前已知的可能诱发脑胶质瘤的风险因素之一就是基因遗传。有些人认为,既然已经诊断出了脑部胶质瘤,那么再做基因检测或是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吗?根据现有研究,脑胶质瘤基因检测不止为肿瘤的分类带来新的方法,同时,根据肿瘤的分子病理分型,还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综合评价放疗、化疗的效果以及预后。
基因检测与脑胶质瘤有何关系?
1.基因与肿瘤分型新方法
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种新的脑瘤分类方法,将组织学特征与分子数据结合起来,从而为肿瘤亚型提供更准确的定义。
根据这一新的脑肿瘤分类,全部弥漫性胶质瘤如果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树突胶质组织学有关,则可将其归为一类。因此,在这一大类肿瘤中包括: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WHOⅢ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其中大多数肿瘤显示IDH1和IDH2基因突变。WHO IV级胶质母细胞瘤又分为IDH野生型(约90%的病例)与新生胶质母细胞瘤相对应,发生于老年患者;IDH突变型(约10%的病例)对应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起源于以前的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通常发生在年轻患者中,以及胶质母细胞瘤NOS; 少突胶质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瘤,则显示IDH基因家族突变和1p和19q的合并全臂缺失(1p/19q编码)。
2.基因对预后的影响
15%的复发性肿瘤在高表达的基因水平上表现出高突变,11%的复发肿瘤含有LTB4基因突变,另外,拥有LTB4和IDH1野生型的胶质母细胞瘤预后不良。
3.基因检测对个性化治疗的意义
脑胶质瘤基因检测有助于我们发现和选择可能合适的靶向药物。基于目前基因与肿瘤分型之间的新关系,根据分子病理和组织病理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成为手术切除后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为使患者拥有更好的预后,为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准确治疗是脑胶质瘤治疗的新方向,这就需要在肿瘤的分子遗传学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而基因检测和病理分型正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INC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的专家成员、国际儿童神经外科专家James T. Rutka教授,就曾为一名8岁的髓母细胞瘤患儿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在较大水平的手术切除后,他为患儿制定了专属化疗方案,得益于个性化治疗,这名被称为“抗癌大使”的幸运患儿术后带瘤生存10年之久。
【INC神经外科患者故事】髓母细胞瘤能治愈吗?8岁男孩手术后生存了近十年
事实上,关于脑胶质瘤或其他疾病,全部的研究较终目的都是能够转化成患者的生存效益,将理论层面的研究发现与前沿技术相结合,转化成为科学合适的治疗手段造福于患者,这是广大研究人员和医疗人员的愿景与使命。
上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James T. Rutka教授,便是一位较其出色的理论钻研者和技术实践者,其实验室在研究脑肿瘤生长和侵袭的机制方面颇有成就,在Rutka教授撰写的《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 Clinical Features, Molecular Genetics, and Novel Targeted Therapeutics》研究论文中,其团队根据基因检测和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对胶质母细胞瘤(DIPG)进行了详细分型,且明确了磁共振引导下的聚焦超声系统(FUS)对于突破血脑屏障(BBB)有重要意义。国内正在寻找脑胶质瘤治疗新方案的患者,可在INC协助下咨询国际教授,获取咨询方案后再做治疗决策。
参考文献:doi: 10.1038/s41582-019-0220-2
此外,在致死率较高的胶质母细胞瘤中,也发现了较近,TCGA对500多个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的特征进行了更加多方位和详细的体细胞遗传改变的分析。这一分析结果证实了先前的研究,并允许识别新的突变基因,以及信号受体的复杂重排[16]。因此,该分析证实了PTEN、TP53、EGFR、PI3KCA、PIK3R1、NF1、RB1、IDH1和PDGFRA的频繁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