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什么
中风,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梗死等。
脑卒中原因
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见病变、动脉炎症、先天性血管疾病及血管损伤,内部因素较多、外部因素、多方位的因素都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从而导致中风;心脏疾病和血动力学的变化:例如突然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在短时间内波动较大,心功能障碍等;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如高粘血症,常见于脱水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凝血机制异常:如使用抗凝剂和避孕药,以及各种血液疾病都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其他原因:例如空气、脂肪、癌细胞、寄生虫等栓子,可引起脑栓塞。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都会导致中风。
脑卒中症状
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脑血液循环障碍是一种以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一侧肢体和面部感觉异常、流口水等。还有一种突发的视觉障碍,就是看不到左右物体或者视觉缺失,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眼睛发黑或者突然飞过一只蚊子的感觉,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言语不清、吞咽呛咳的症状,以及一些意识障碍的表现。中医称之为中风。
脑卒中检查
图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头颅CT、核磁共振,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颈部血管彩超、CTA血管显影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显影MRA、全脑血管造影DSA等可以观察血管状况。其中,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磁共振血管成像为非侵入性检查,对人体无损伤。CTA而且全脑血管造影需要注射造影剂。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操作,需要使用导管沿动脉进入体内,但诊断价值远远大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需要在血管疾病不明确的患者中进行此类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常规检查如血尿酸;其它检查:还要根据每一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发病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检查,如果怀疑是阵发性房颤引起的脑栓塞,需要进行长程心电图。
脑卒中寿命
一、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中风的常见类型。较轻的可能不会影响正常寿命,严重的可能在发病后30天内死亡率为5%-15%。40%以上的幸存者会复发,复发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
二、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实质性内出血。脑出血的发病率虽然低于脑梗死,但死亡率高于后者,急性期死亡率为30%-40%,短时间内可能死亡。脑出血总体预后差,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和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2、蛛网膜下腔出血:整体预后较差,具体生存时间无法明确。临床上只研究死亡率,死亡率高达45%。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约12%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20%在入院后死亡。大约20%没有接受过外科治疗的人死于再次出血,大多在出血后的前几天死亡。
脑卒中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需要早期溶栓治疗,如心源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在超早3小时或4、5小时内,较迟不超过6小时,在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溶解堵塞的血栓或栓子,好转患者的预后或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溶栓后可能无临床表现,给后期治疗带来很大好处;
出血性中风: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早期能找到动脉瘤,及时手术,预后较好。原发性脑出血,早期治疗要注意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和血压、血糖,以及其它生命体征的稳定,也会有更好的预后。
脑卒中预后
中风一般治疗后效果不佳。虽然治愈率比较高,但这种疾病的功能损伤基本不会恢复,死亡率高,致残概率高,复发概率高。因此,关注护理是关键。
脑卒中护理
1、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也包括心理护理。首先,我们需与患者沟通,了解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客观规律,鼓励主动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抗抑郁治疗。
2、注意饮食
若患者吞咽功能正常,可选择高维生素、高蛋白、低盐、低脂的饮食、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低糖食品。若有轻度吞咽功能,可选择半流质饮食,如有中重度吞咽困难,可选择流食。
3、适当锻炼
根据病情也要适当运动。如果有偏瘫,至少每2~3小时翻一次身。抬高患病肢体可以合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预防肿胀的效果。
4、基础护理
首先要保持口腔清洁,合适预防口腔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合适避免褥疮的发生。当然也要确定会阴部位的清洁,尽量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确定排尿顺畅。
5、护理呼吸道
需要帮助患者频繁翻身,也需要鼓励患者多咳嗽或咳痰。如果年老体弱者无法咳嗽或严重昏迷,应选择负压吸管装置,尽快吸痰。如果有严重的吞咽困难,需要切断气管进行正确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