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神外疾病

胸髓室管膜瘤

发布时间:2025-02-03 21:46:03 | 关键词:胸髓室管膜瘤

  胸髓室管膜瘤是什么病?

  胸髓室管膜瘤是起源于脊髓胸段室管膜细胞的肿瘤,属于神经上皮性肿瘤。室管膜细胞主要分布在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的内表面,当这些细胞发生异常增殖时,就可能形成室管膜瘤。胸髓室管膜瘤在脊髓肿瘤中占有一定比例,其生长相对缓慢,但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对胸髓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和损害。

胸髓室管膜瘤

  胸髓室管膜瘤病因?

  遗传因素

  虽然大部分胸髓室管膜瘤是散发性的,但有研究表明,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如神经纤维瘤病 2 型(NF2),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体内的 NF2 基因突变,导致抑癌基因功能丧失,使得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增加了室管膜瘤的发病风险。有统计显示,NF2 患者发生室管膜瘤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

  还有一些其他罕见的遗传综合征,如结节性硬化症等,也可能与胸髓室管膜瘤的发生存在关联,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环境因素

  目前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环境因素是胸髓室管膜瘤的主要病因,但一些研究认为,长期暴露于某些有害物质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例如,电离辐射是目前较为明确的可能诱发肿瘤的环境因素之一。在接受过头部或脊髓放射治疗的患者中,其脊髓发生室管膜瘤的风险可能会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辐射导致了细胞 DNA 损伤,引发基因突变,从而促使肿瘤形成。

  此外,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有机溶剂,以及一些杀虫剂、除草剂等,也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长期接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胸髓室管膜瘤的发病几率,但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胸髓室管膜瘤症状表现?

  疼痛

  疼痛是胸髓室管膜瘤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多表现为胸背部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压迫脊髓周围的神经结构,刺激了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信号。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且范围可能扩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沿肋间神经分布的放射性疼痛,类似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

  疼痛通常在夜间或休息时加重,这可能与体位改变导致肿瘤对神经的压迫发生变化有关,也可能因为夜间注意力相对集中,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明显。

  感觉障碍

  随着肿瘤对胸髓的压迫逐渐加重,会导致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患者会出现感觉障碍。早期可能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烧灼感等。随着病情发展,感觉障碍会逐渐加重,可出现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减退或丧失。

  感觉障碍的平面通常与肿瘤所在的脊髓节段相对应,例如肿瘤位于胸 4 - 胸 6 节段,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部乳头水平以下的感觉减退或异常,这对于判断肿瘤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运动障碍

  肿瘤压迫脊髓前角细胞或皮质脊髓束,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早期可能表现为下肢乏力、行走不稳,患者会感觉下肢沉重,走路时容易疲劳,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甚至瘫痪。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下肢僵硬,活动时阻力增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运动障碍的程度和进展速度与肿瘤的生长速度、大小以及对脊髓的压迫程度有关。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胸髓室管膜瘤还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以及便秘或大便失禁等。这是因为脊髓内的自主神经中枢受到肿瘤压迫,影响了神经对膀胱和直肠的控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多汗或无汗、皮肤温度异常、皮肤营养障碍等症状,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指甲变形等,这些都是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

  胸髓室管膜瘤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胸髓室管膜瘤重要的检查方法,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以及与周围脊髓组织的关系。在 T1 加权像上,肿瘤多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与正常脊髓组织的信号对比明显;在 T2 加权像上,肿瘤呈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这是由于肿瘤内可能存在囊变、出血或坏死等情况。增强扫描后,肿瘤通常会呈现明显强化,且强化程度不均匀,这有助于与其他脊髓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 检查对于显示脊髓的骨性结构具有优势,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椎体、椎弓根、椎板等结构的变化,如是否存在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等。在胸髓室管膜瘤的诊断中,CT 可以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帮助了解肿瘤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肿瘤在 CT 上一般表现为脊髓内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但对于肿瘤的软组织细节显示不如 MRI。

  其他检查

  脊髓造影:虽然目前 MRI 已成为脊髓肿瘤诊断的优先选择方法,但在某些情况下,脊髓造影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脊髓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 X 线观察造影剂在脊髓蛛网膜下腔的流动情况,从而间接显示脊髓和肿瘤的形态。当肿瘤压迫脊髓时,可表现为造影剂柱的充盈缺损、移位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位置和范围。

  脑脊液检查:部分胸髓室管膜瘤患者的脑脊液检查可能会出现异常,如脑脊液蛋白含量升高,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蛋白或肿瘤导致脊髓蛛网膜下腔阻塞,使脑脊液循环受阻,蛋白吸收障碍所致。此外,在少数情况下,脑脊液中可能会找到肿瘤细胞,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其诊断价值有限。

  胸髓室管膜瘤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手术切除是胸髓室管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原则是在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对于边界相对清楚的室管膜瘤,尤其是低级别的室管膜瘤,手术全切的可能性较大,预后也相对较好;而对于高级别或与周围神经组织粘连紧密的室管膜瘤,手术全切可能较为困难,需要在手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结构。

  手术方式:手术通常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的方式,暴露脊髓和肿瘤。在显微镜下,医生会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脊髓组织的粘连,逐步切除肿瘤。对于一些位置特殊的肿瘤,如位于脊髓腹侧的肿瘤,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手术入路,如经口腔入路或经侧前方入路等,以更好地暴露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放射治疗

  放疗适应证:对于手术未能完全切除的肿瘤、高级别的室管膜瘤或术后复发的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放疗可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一般在手术后 2 - 4 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即可开始放疗。

  放疗技术:目前常用的放疗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疗(3D - CRT)和调强放疗(IMRT)等。这些技术能够精确地将放射线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降低放疗的副作用。放疗的总剂量和分割方式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总剂量在 50 - 60Gy 左右,分 25 - 30 次进行照射。

  化学治疗

  化疗药物选择:化疗在胸髓室管膜瘤的治疗中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高级别室管膜瘤或复发难治性室管膜瘤的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依托泊苷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化疗方案通常采用联合化疗,如顺铂联合依托泊苷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效果和副作用:化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对化疗敏感,肿瘤得到有效控制,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化疗效果不佳。化疗的副作用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这些副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需要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和对症处理。

  胸髓室管膜瘤复发?

  复发风险因素

  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胸髓室管膜瘤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手术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复发的风险相对较低;而手术切除不完全,残留的肿瘤细胞是复发的根源,复发风险会明显增加。研究表明,手术全切的患者 5 年复发率可能在 20% - 30% 左右,而部分切除的患者 5 年复发率可高达 50% - 70%。

  肿瘤级别:肿瘤的病理级别也是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低级别室管膜瘤(WHO Ⅰ - Ⅱ 级)生长相对缓慢,恶性程度较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而高级别室管膜瘤(WHO Ⅲ - Ⅳ 级)细胞分化差,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复发风险较高。高级别室管膜瘤患者的复发时间通常较早,且复发后的病情进展也相对较快。

  其他因素: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接受辅助治疗等也会影响复发风险。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且术后接受了规范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低。

  复发监测

  定期复查:无论手术切除程度如何,患者在术后都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复查的项目主要包括 MRI 检查,一般建议在术后 3 个月、6 个月、1 年进行 MRI 复查,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 1 - 2 年复查一次。MRI 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是否复发以及复发肿瘤的位置、大小等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症状监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如果出现胸背部疼痛加重、感觉或运动障碍加重、大小便功能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肿瘤复发的可能。

  复发治疗

  再次手术:对于复发的胸髓室管膜瘤,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且肿瘤复发部位和范围适合手术切除,再次手术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再次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切除复发肿瘤,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再次手术的难度通常会增加,因为手术部位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放化疗:对于无法再次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完全的复发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放疗可以针对复发肿瘤进行局部照射,控制肿瘤生长;化疗则可以根据患者之前的化疗方案和肿瘤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

  胸髓室管膜瘤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测量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体温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并发症,血压、心率的异常变化可能与出血、疼痛等因素有关,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在麻醉清醒后,可根据手术情况适当调整体位,如采用轴线翻身法,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脊柱扭曲,影响手术部位的愈合。一般术后 24 小时内尽量减少翻身次数,之后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翻身次数。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一般术后 2 - 3 天更换一次敷料,如发现切口有红肿、疼痛加剧、渗液增多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引流管护理:如果术后留置了引流管,要注意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做好记录。一般在引流液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淡后,可根据医生的判断拔除引流管,通常在术后 2 - 3 天左右。

  神经系统功能护理

  感觉和运动功能监测:定期检查患者的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是否自如,感觉是否正常,与术前进行对比,及时发现有无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加重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

  大小便功能护理:对于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做好护理工作。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同时,要训练患者的膀胱功能,定时夹闭和开放导尿管,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大便失禁或便秘的患者,要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饮食调整、腹部按摩等措施,促进排便。

  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 1 - 2 周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康复:胸髓室管膜瘤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担心肿瘤复发、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等。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联系方式:
病情简介: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