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区脑膜瘤是什么病?脑膜瘤通常是良性病变,占颅内肿瘤的20%-25%。大约10%的脑膜瘤发生在后颅窝,其中5%–11%影响岩斜区。它们位于内听道的中间,半月神经节的后面。PCM可在临床表现之前延伸到海绵窦和岩窦、颅中窝、鞍旁区、天幕、枕骨大孔、梅克尔氏穴和各种脑神经孔。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难吗?岩斜脑膜瘤的手术切除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们位置深且附着于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在过去,岩斜脑膜瘤的切除伴随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精确颅底技术的引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好转了临床结果,导致更低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切除范围仍然是良性脑膜瘤患者预后的较重要因素。由于Simpson分级是基于主观的术中观察,我们也根据术前和术后MRI确定切除范围。GTR被定义为Simpson和II级,即当术中没有留下肉眼可见的肿瘤并且在术后成像中没有出现强化区域时。STR被定义为Simpson等级III-IV。当肿瘤在后颅窝区域被完全切除,残余物留在海绵窦时,定义为NTR。
在伴有海绵窦浸润的PCM中,GTR的定义是在没有高发病率的情况下不能实现的。然而,在后颅窝GTR后,即NTR后,明显更好的PFS(p=0.0017)(p=0.0008),这些结果强调了切除程度的重要性,即使是在海绵窦浸润的患者中。这些结果与其他主要发表的研究结果一致。相关研究强调了GTR的重要性,并报道了海绵窦扩张对切除范围没有负面影响。因此,尽管海绵窦受到浸润,他们还是建议进行完全切除。许多其他人限制性手术策略以较小化神经缺损来维持高质量的生活。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专家成员、国际神经外科学院院长William T.Couldwell教授等人在他们的系列中报道了14例STR后肿瘤复发,其中12例残余肿瘤位于海绵窦。然而,切除海绵状肿瘤部分会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是切除海绵窦内的肿瘤部分以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岩斜区脑膜瘤乙状窦后入路有哪些优势?
乙状窦后入路允许进入颞骨的岩骨表面。广泛的颅底入路可增加手术发病率,并与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有关。因此,简单的乙状窦后入路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乙状窦后入路较适合像后颅窝大范围生长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这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手术入路,为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所熟悉,并避免了许多与术中颞叶牵引相关的并发症,如静脉梗塞,如天幕开孔等入路改良允许外科医生进入中窝和Meckel腔的部分(如果肿瘤范围不广泛)。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术野较深,和中枢神经VII-VIII的操作经常在手术术野之外,因此容易导致术后面瘫。其另一个缺点是与其他入路(如联合岩斜磨除术)相比,它只有一个入路和一个狭窄的工作范围,后者可以获得更大的手术视野和多条轨迹,将肿瘤与关键的神经血管结构分离。在硬膜内钻孔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手术,并且由于Meckel洞穴的可视化受限,肿瘤切除基于牵引,因此依赖于肿瘤与颅神经之间的粘附。较后,与经岩骨入路相比,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前近基底血管进行广泛断流的可能性也较小。
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实例交流
案例1.乙状窦后入路
48岁女士患较大岩斜区脑膜瘤并延伸至颈静脉孔,三年前开始出现进行性听力丧失、吞咽困难和复视,入院时的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术前MRI检查显示肿瘤延伸至枕骨大孔下方,在海绵窦内侧壁上有延伸,以及颈静脉孔的小肿瘤延伸。巴教授通过乙状窦后(RS)入路切除肿瘤,术中无神经损伤,术后无新发长期性并发症,MRI检查,证明完全切除肿瘤。术后2天,患者被转入普通病房;出院时,她的症状是左侧听力下降,建议在6个月内进行MRI随访。
案例2:乙状窦前经小脑幕入路
33岁女士患脑右侧较大岩斜区脑膜瘤,病变延伸生长到Meckel腔。在磁共振图像上,脑干明显受压。巴教授采用乙状窦前经小脑幕入路完全切除肿瘤,尽管部分肿瘤包膜粘附在神经结构上,但神经仍能被保存下来,全部血管在手术结束时也完好无损。病人很快醒来,拔掉了气管导管。在较初的24小时内,她没有任何缺陷,术后二天,出现左侧偏瘫和面瘫,并开始适当的治疗。在接下来的4周里,她完全康复,出院时没有神经功能缺陷。
显微外科手术是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的优选方案,但由于肿瘤位置复杂,目前仍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较大挑战。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顺利、合适的手术入路。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肿瘤特性、患者自身状况及术者经验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选择较佳手术入路,找到肿瘤较大切除率与保护患者神经功能间的平衡点,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有较高生活质量要求,想获得更加预后效果,建议患者寻找有成功手术经验的医生、有前沿医疗设备的医院进行诊断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