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脑膜瘤

男性乳腺发育竟与颅内病变相关:鞍区肿瘤的诊疗案例

发布时间:2025-08-23 08:53:49 | 关键词:男性乳腺发育竟与颅内病变相关:鞍区肿瘤的诊疗案例

  男性乳腺仅为解剖结构?它们看似静止,实则具有生理潜能。不应将乳腺组织视为女性特有——男性同样具备完整的乳腺解剖结构,包括导管及少量小叶组织,只是通常处于"休眠状态"。正因如此,大多数男性的胸部外观较为平坦。但当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时,男性的乳腺组织也可能被激活,甚至出现发育现象。雄激素起抑制作用,雌激素则促进发育。当这两种激素的平衡被扰乱时,乳腺组织可能意外被激活,导致部分男性出现乳房发育的临床表现。

  以这位40岁男性患者为例,意外出现乳房发育症状!经检查发现鞍区存在占位性病变,这两者之间存在何种病理联系?

40岁男性,居然胸部变大了!一查,鞍区长个肿瘤

"身为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竟源于颅内病变

  患者菲恩,40岁。一直以来均自觉身体健康,直至近期身体出现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变化。最初表现为视觉功能异常,不知从何时开始视物模糊,起初认为是工作疲劳所致,未予重视。但随后出现阵发性眩晕,有时甚至影响站立平衡。最令其难以启齿的是——乳房开始出现类似女性发育的表现,逐渐增大。这种情况极为异常且令人尴尬。患者产生恐惧心理,不知体内究竟发生何种病理改变。难道是乳腺癌?但医生建议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直至完成MRI检查后,才明确诊断:颅内存在占位性病变。医生根据MRI图像(图a、b)指出,该鞍上肿瘤已压迫关键脑区——向脚间池延伸并导致中脑大脑脚受压变形。原来,所有异常症状——视力下降、眩晕、甚至乳房变化——均由此"不速之客"引起。

医生指着MRI图像(图a、b)告诉我,这个鞍上肿瘤已经压迫到了关键的大脑区域——向脚间池延伸并致中脑大脑脚受压变形。

为何鞍区肿瘤会导致这些临床症状?

  该肿瘤压迫患者的视神经通路及负责平衡功能的中脑区域,直接导致视力下降和眩晕症状;同时,肿瘤干扰垂体激素的正常调节,打破体内雄激素与雌激素的平衡状态,使雌激素作用相对增强,从而引发男性乳房发育。所有这些症状,均为同一肿瘤引起的连锁病理反应。

高精度手术如何成功实施?

  患者置于专用手术台(图c),INC巴教授采取额底正中入路,在术中MRI(iMRI)辅助下实施肿瘤切除术。术后MRI证实肿瘤已达肉眼全切(图d、e)。手术过程未出现并发症,术后也未观察到新发的神经功能、认知或内分泌障碍。局部美容效果良好,术后12天照片显示手术瘢痕愈合满意(图f)。

专用手术台(图c),INC巴教授经额底正中入路,在术中MRI(iMRI)辅助下行肿瘤切除术。
术后MRI证实肿瘤已肉眼全切
术后12天照片所示手术瘢痕已较为满意

  鞍区常见肿瘤包括垂体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及脊索瘤等;鞍上区域则以鞍结节脑膜瘤、颅咽管瘤及向上生长的垂体瘤较为多见。这类肿瘤通常需要开颅手术切除。由于鞍区位置深在、操作空间狭窄,且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术中易出现暴露困难、牵拉损伤等问题,术后也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

  上方紧邻视交叉、视神经及下丘脑,损伤后可导致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紊乱及意识障碍;两侧毗邻海绵窦,其内走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动眼神经(III)、滑车神经(IV)、三叉神经眼支(V1)、展神经(VI),损伤后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眼球运动障碍及面部感觉异常;后方为脑干及基底动脉,是维持呼吸心跳的生命中枢。

  因此,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精确规划手术入路,并要求术者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与对鞍区解剖的深刻理解。

  本次手术巴教授采用额底正中开颅-纵裂入路(Frontobasal Midline Craniotomy and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

图示:中线入路时,患者取仰卧位,于发际后方作弧形皮肤切口(图a)。开颅呈对称三角形,骨窗下缘紧邻眶顶(图b)。经额叶纵裂可直达视交叉-下丘脑区及完整显露Willis环(图c)。

【图示:中线入路时,患者取仰卧位,于发际后方作弧形皮肤切口(图a)。开颅呈对称三角形,骨窗下缘紧邻眶顶(图b)。经额叶纵裂可直达视交叉-下丘脑区及完整显露Willis环(图c)。】

  该入路可提供下丘脑区域全景视野,既能垂直、对称地深入第三脑室,又可直达脚间池及鞍区。虽与眶颧入路同样操作复杂,但美容效果同样令人满意。

哪些手术辅助技术可提供保障?

  高难度的脑瘤手术,犹如复杂地形的驾驶挑战: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更需配备高性能的"越野装备"。唯有两者兼备,才能在错综复杂的颅内"路径"中安全抵达目标。

所谓脑瘤手术的"高端配置"包括:

  在此次手术中,巴教授凭借其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和丰富的解剖经验,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此类手术常规采用的核心辅助技术包括:电生理监测、神经导航以及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为手术提供全方位保障。

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SEP):所有病例均持续监测。若术中SEP波形保持稳定,提示术野及远端区域未出现明显缺血或其他脑功能损害。

  运动诱发电位(MEP):当肿瘤浸润中脑、基底节或丘脑时加做MEP监测。

  动眼神经肌电图(EMG):仅在肿瘤明确包绕或推移动眼神经时选择性使用;鉴于其可靠性有限,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少。

  术中视觉诱发电位(VEP):因价值及稳定性欠佳,本系列病例未予采用。

巴教授示范手术中一名患者的监测过程
【巴教授示范手术中一名患者的监测过程】

神经导航

  对于体积巨大且深入间脑的占位病变,神经导航能帮助界定肿瘤边界,尤其在弥漫性胶质瘤中更具意义。然而,鉴于其精度可能受漂移等因素影响,巴教授并未完全依赖导航数据,而是通过识别下丘脑、垂体柄、视-颈动脉池、眶顶及第三脑室等固定解剖标志,持续维持术中空间定向。

术中MRI(iMRI)

  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RI,简称iMRI)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的任何时刻确定大脑内肿瘤的精确位置,使术中"实时"成像成为可能,从而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实时更新的脑部导航影像,精准指导手术过程。

术中核磁(intraoperative MRI,简称iMRI,又称术中磁共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的任何时刻确定大脑内肿瘤的准确位置,使术中“实时”(real-time)成像成为可能,从而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实时更新的脑部GPS影像地图,这样就可以非常精准地指导手术过程。
示意图:术中iMRI成像。进行了术前皮质脊髓束(CST)(粉红色)和术中(黄色)图像的纤维追踪:由于肿瘤切除后的移位,注意CST的不同位置非常重要

【示意图:术中iMRI成像。进行了术前皮质脊髓束(CST)(粉红色)和术中(黄色)图像的纤维追踪:由于肿瘤切除后的组织移位,注意CST的位置变化尤为重要】

  标准流程:麻醉及体位固定后,于皮肤切开前、术中关键步骤及肿瘤切除完毕时各进行一次扫描;成像结束后,患者无需搬离手术台即可复位继续手术。

  临床价值:——多次发现显微镜下难以察觉的残余肿瘤,通过iMRI及时识别;随后以最新影像重新校准神经导航,精确定位并追加切除。——若iMRI确认全切除,可直接关颅,避免术后追加MRI检查。

  术中神经导航为手术成功提供重要保障,而作为整台手术的核心,主刀医生的技术与经验才是决定因素。对于巴教授这样的神经外科专家,需要如同精密工匠般,通过经年累月的训练积累技能。但同时,还需将手术哲学与内在精神态度融入操作中,这才堪称外科艺术。对待每个手术病例,巴教授都力求每个操作步骤极致精准,在追求全切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神经功能损伤。

 

参考资料:Helmut Bertalanffy,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Optic Pathway Hypothalamic Gliomas. Adv Tech Stand Neurosurg. 2025:55:17-45.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