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女性,大量急性出血,C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占据整个脑桥中央区域。患者术前瘫痪,卧床不起,意识障碍。左侧偏瘫和偏侧感觉减退,以及右侧面瘫、六神经麻痹和严重吞咽困难。
A和B:术前轴向(A)和矢状(B)T2加权MR图像。红色箭头表示菱形的表面窝,它似乎被潜在的压迫性血管病变较度变薄。
C:患者以公园长椅位接受了手术,该手术是通过左侧远外侧经髁入路进行的。
D和E:术后轴向(D)和矢状(E)T2加权图像显示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红色箭头表示相当重要的正常背侧脑桥,该区域包含CN VI和VII的神经核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神经结构
F:侧像暴露脑桥显示在离开脑干的水平(白色箭头)处,有轻微出血的面神经,在CNs IX-XI的根部上方可见。
G:通过桥髓沟进入脑桥进行病变切除术,患者术后过程平稳,并且没有并发症。术后一年,患者已完全康复,右侧面部仅残留很轻微面瘫。
上述案例为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案例中的一则,INC巴特朗菲教授在相关论文中对135名接受手术的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桥脑是脑干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脑下行神经纤维传导的通路,也是躯体感觉上行的传导通路。手术中一旦有失,较有可能伤及到神经功能。
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病变位置,血管病变不邻接桥脑表面,但它单侧移动周围的固有结构,包括外展神经和面神经。
1、如果损伤到展神经核,可能会出现斜视;
2、如果损伤到面神经核,可出现面瘫;
3、如果出现三叉神经核损害,可出现损伤侧面部感觉异常;
4、如果损伤到下行神经传导,患者可出现瘫痪、偏瘫等症状;
5、如果导致严重脑干损害,还可能会导致呼吸、心跳改变等。
INC巴特朗菲教授在此论文种还根据较合适或可能的手术入路定义了4种不同病变类型(A-D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每列显示一名具有代表性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类型患者的轴向(上)和矢状(下)MR图像。
A型病变:只有脑桥后外侧入路似乎合理且适合进入桥脑海绵状血管瘤A型病变,因为病变与脑桥的侧面邻接,并且距离菱形窝相当远。从脑桥内侧入路受侵犯受,具有且不合理的脑干实质损害。
B型病变:只有一条脑桥后内侧的入路似乎是合理的,适合通过B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因为病变是位于距桥脑外侧表面相当远的位置,但足够接近或甚至突出菱形肌颅窝进入四脑室。从横向入路可能造成脑干实质损伤。
C型病变:脑桥后外侧入路或脑桥后内侧入路被认为是可能的,并且两者都是同样合适的选择,被选为C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的通路。自从病变位于桥脑外侧表面之间和菱形窝,很可能是从任何一侧,预计每种方法都可能产生可比较的手术结果;两者都不方法似乎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D型病变:对于D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只暴露有前外侧桥脑是较为合理的,因为脑桥的主要部分或整个病灶位于桥脑冠状中线前方。本系列中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脑桥后外侧入路,开颅可通过外侧幕下小脑上、乙状窦后、远外侧髁和远外侧入路方法实现。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脑桥后内侧入路是枕下正中开颅术。
不同分型病变应对不同手术入路及治疗重点,INC巴特朗菲教授在脑干、脊髓、丘脑、胼胝体等复杂位置的脑瘤顺利全切手术方面较为擅长,在中国,他被尊称为“巴教授”。30多年前,巴特朗菲及其导师Seeger教授先后发表多篇论著,提出了铲平“枕骨髁部”,指出了远外侧入路的关键、操作难度和技术所在,对今远外侧入路的好转和发展奠定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远外侧入路的重要提出者、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