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较大中脑脑干海绵状血管瘤,INC德国巴教授成较后救命希望
患者情况:三十多岁的钱先生身体一向健朗,虽然偶尔会有些小痛小病,但是静养几天也会很快恢复。然而近期却经常感到疲劳和左侧肢体无力走不稳路,休息过后也丝毫不见缓解,去医院检查发现有“脑干占位性病变”,后被确诊为“延伸到中脑及右丘脑的出血较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中脑腹侧较大占位,压迫丘脑,这里素来被称为“手术禁区”,很多病人甚至因为病变在脑干未敢于做病理活检或手术而得不到诊断,大多数医生面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都是望而却步,即便手术往往也容易残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卧床不起甚至危及生命。
辗转国内各大医院都被手术难度过大而拒绝,难道就只能干等着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带来生命危险,就在钱先生一家感到心灰意冷之际,一个海绵状血管瘤病友的重燃了他们的希望。这位病友与钱先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是找到了国际颅底肿瘤手术教授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进行手术全切病变而得以康复的。难得得到正面的案例,钱先生决定先试一试咨询巴教授。
治疗过程:Q先生和T女士与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取得联系,INC得知Q先生情况后立即为他们安排了远程视频咨询,“线上面对面咨询”巴教授。
巴教授综合Q先生的既往病史和影像资料后回复“有明确的手术指征,病变切除率几乎达到全切,这样的手术我做过很多次,手术风险将低于10%”。明确得到教授可以手术的回复,钱先生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立即飞往德国INI接受教授手术。
手术过程:在德国INI医院,由国际颅底手术教授德国巴特朗菲Helmut Bertalanffy教授为Q先生主刀,经枕下正中入路开颅、幕下小脑上入路病变切除。
术后情况:术后当天晚上拔除气管插管,未见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三天出ICU,临床症状稳定,可完全自理。术后6天,Q先生行走正常。术后十天:伤口按时愈合,拆线出院,无新的神经障碍,活动力很好。出院时,巴教授信心满满地表示,Q先生后续的恢复还将越来越好,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案例二:大学生中脑海绵状血管瘤随时生命垂危,如何劫后重生?
患者情况:李同学,年龄21岁,在校大学生,因头痛、恶心、呕吐就诊当地医院,发现脑干占位,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可能,发生1次脑干出血,于当地医院ICU住院治疗,当地医院告知该病风险较大,随时有进一步变症、无法手术、只能保守观察治疗。而这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系一种血管的畸形瘤变,有脑干反复出血引起生命垂危的风险。而想要摘除脑中生命中枢的“不定时炸弹”难度较大,稍有不慎,更是容易引起生命垂危。
这对青春年少对未来还满怀期待的L同学来说,无疑是绝望而无助的,其父母也是为此焦虑万分,后经当地医生得知德国INI巴特朗菲教授在脑干肿瘤手术领域的丰富经验及成功手术病例,于是联系巴教授请求进行咨询,收到巴教授可以顺利全切手术的回复后,于是立马安程,前往德国住院手术,摘除脑中生命中枢的“不定时炸弹”。
治疗过程:德国INI Bertalanffy教授及其手术团队为李同学进行了手术,前纵裂入路显微镜下全切病变,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手术顺利切除较大中脑脑干延髓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情况:术后1天ICU治疗观察,术后当晚即拔除气管插管,可完全自主呼吸。
术后2天:复查CT正常,病变全切,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术后3天:能独自下床、少量活动,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头痛、恶心呕吐明显好转,无新发的肢体无力、感觉麻木等,无呼吸控制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4天:顺利拆线并出院,无任何不适。术后2年:患者已经完成学业,取得本科学位,工作、生活正常如意,复查颅脑MR显示病变全切、没有复发,无任何神经功能损伤。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个人手术量300例,INC巴特朗菲教授在脑干、脊髓、丘脑、胼胝体等复杂位置的脑瘤顺利全切手术方面较为擅长,在中国,他被尊称为“巴教授”。30多年前,巴特朗菲及其导师Seeger教授先后发表多篇论著,提出了铲平“枕骨髁部”,指出了远外侧入路的关键、操作难度和技术所在,对今远外侧入路的好转和发展奠定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远外侧入路的重要提出者、开拓者。这一Bertalanffy版本的经枕髁远外侧入路,仍几乎无改动地记载于经典手术专著6版《施米德克手术学》中。
Bertalanffy和其导师Seeger(1991)提出的“dorsolateral,suboccipital,transcondylar approach”入路
当前疫情下,国内追求高质量手术疗效的脑部及脊髓肿瘤的患者仍可通过远程邮件或远程视频的方式”问诊“INC巴教授,得到关于病情的咨询意见,也可去德国接受教授主刀手术。作为一家严格防控新冠疫情的神经外科研究中心,教授所在的德国INI国际神经学研究所也一直正常接待国际患者,德国INI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顺利,近期也有多位患者成功赴德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