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手术效果好吗?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可对各种大小的肿瘤进行切除,对于伴有症状性脑干压迫、脑积水、三叉神经痛或神经病变的大型肿瘤,或合并这些并发症的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是优选的治疗方法。全部的手术都是在患者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需要使用手术显微镜和术中神经监测。
用于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三种主要显微外科入路是后乙状窦入路(retrosigmoid approaches)、颅中窝(middle fossa)和经迷路相关入路(translabyrinthine),每种入路都有优缺点。无论采用哪种入路,其主要目标是相同的:较大限度切除肿瘤,同时保留神经功能。术中常规使用面神经肌电图监测。当试图保留听力时,常用耳蜗神经监测,对于较大的肿瘤,可以考虑监测其他区域的颅神经。多数患者术后住院2-4天,出院时可走动。手术后的6-12周通常限制运动活动。在早期的恢复期,疲劳和持续的不平衡很常见,但通常在3个月内好转。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的头12个月内接受基线的术后MRI检查,术后定期进行MRI监测检查;检查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切除的范围和术后早期影像学的结果。大体全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为0-2%。
初期主要外科手术的风险与肿瘤大小成正比,且大多与术后听力和面神经功能有关。40-70%的小肿瘤(直径<1.5 cm)患者的听力仍可维持,不到10%的患者的面瘫是长期性的。对于大于2.5 cm的肿瘤,术后保留听力的可能性小于5%,而大肿瘤全切除后长期性部分或完全性面神经麻痹的风险约为50%考虑到这样的风险,有意在面神经和脑干周围留下肿瘤残余已经流行起来。术后残留肿瘤生长的风险与残留肿瘤的体积成正比。但是一些一流的神经外科手术医者如德国INI Samii、Bertalanffy教授的研究和临床病例结果远远优于这样的结果,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在20年前就达到了国际较前沿,他们为国际各地复杂听神经瘤患者(复发、较大肿瘤等)手术数千台,肿瘤切除率达90%、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达90%、听力保留率60%以上。总的来说,大约30%的肿瘤在肿瘤次全切除术后会有程度的再生长,通常采用放射外科治疗。幸运的是,发生其他主要神经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如对其他区域颅神经的长期性损伤或围手术期卒中,是少见的,即使是大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患病率为9-13%,无菌性脑膜炎的患病率为2-4%,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脑膜炎的患病率为1%。已发表的数据表明,大型医疗中心的短期疗效较佳,住院时间较短,成本较低。
听神经瘤手术入路有哪些?
经迷路开颅切除肿瘤术是不可避免地需要牺牲听力功能,因为它需要磨钻内耳。该手术方法包括耳后切口,移除耳道和乙状窦之间的骨,移除半规管到达内听道(IAC)和桥小脑角(CPA)。该入路的优点包括减少回缩小脑的需要,充分进入IAC外侧的较大范围,以及早期识别面神经远端。理论上,任何大小的肿瘤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切除。在肿瘤切除后,移植腹部脂肪填补骨缺损,以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风险。
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切除肿瘤术是一种通用的治疗选择性肿瘤的方法,它为CPA提供了一个广扩的视野和保留听力的可能性。该手术需要一个曲线的、垂直方向的枕骨切口,以及分别位于乙状窦和横窦后方和下方的开颅术。一旦硬脑膜被打开,就要磨除内听道IAC的后界,以暴露延伸到这个骨性管道的肿瘤。磨钻通常受到后半规管和前庭的限制,如果要保留听力,这些部位不能被损害。与经迷路入路一样,任何大小的肿瘤均可经后乙状窦入路进入。
中颅窝入路通常仅用于局限于IAC的小肿瘤或向CPA内侧延伸小于1cm的肿瘤,当保留听力是主要目标时。入路包括颞切口和正中颧骨根上方的开颅术。然后在颞硬脑膜下进行硬膜外剥离,移除覆盖IAC的骨头以进入肿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允许术中处理整个IAC内的肿瘤,并与小肿瘤患者的听力保存率相对较高有关。一个潜在的缺点是需要颞叶牵拉,与其他治疗类似大小肿瘤的方法相比至少是发生暂时的面瘫的风险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