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是脊髓内形成异常液腔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中国年发病率约1.7/10万。典型表现为感觉分离——患者能感知触觉却丧失温痛觉,导致“手被沸水烫伤无痛感”的险境。从首发症状到确诊平均延误18.7个月,空洞体积年增速达4.3mm³,致残风险增加3.2倍。
脊髓空洞症感觉系统损害
温度觉丧失
神经解剖机制:空洞压迫脊髓丘脑侧束(温痛觉通路),保留后索(触觉通路)
量化表现:
无法区分0-50℃水温(正常可辨±2℃温差)
热水烫伤无痛觉(接触80℃物体>5秒无反应)
电生理证据:激光诱发电位波幅降低>80%
触觉误判现象
棉签测试:轻触皮肤误认为针扎(发生率68.3%)
位置觉丧失:闭眼无法判断手指位置(误差>5cm)
震动觉阈值:128Hz音叉感知时间延长>10秒
脊髓空洞症运动功能障碍
肌肉萎缩特征
远端首发:手部骨间肌最先萎缩(虎口凹陷深度>5mm)
进展模式:从手部→前臂→上臂的向心性发展
肌电图证据:运动单位电位波幅降低>50%
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营养性溃疡:手指无痛性溃烂(创面>1cm²不愈合)
关节畸形:夏科关节发生率31.7%(肘关节肿胀无痛)
皮肤改变:手指末节干瘪发绀(血流量<正常30%)
脊髓空洞症的动力学机制
脑脊液压力传导异常
枕骨大孔梗阻:Chiari畸形Ⅰ型合并率82.6%(小脑扁桃体下疝>5mm)
压力梯度: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压力差>15cmH₂O
影像特征:电影相位对比MRI显示空洞搏动幅度>2mm
空洞形成的分子机制
炎症因子风暴:空洞壁IL-6浓度>350pg/ml(正常<5)
胶质细胞活化: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占比>60%
细胞凋亡证据:TUNEL染色显示神经元凋亡率>40%
脊髓空洞症临床分型与预后
四型分类系统
分型 | 空洞位置 | 核心症状 | 5年进展率 |
中央管型 | C3-T4节段 | 分离性感觉障碍 | 78.3% |
延髓型 | 延髓背侧 | 吞咽呛咳+舌肌萎缩 | 92.4% |
全脊髓型 | >10个节段 | 截瘫+尿便失禁 | 100% |
非交通型 | 局限<3节段 | 单肢无力 | 36.7% |
脊髓空洞症预后
独立危险因素:
空洞长度>6个椎体节段(HR 3.2)
延髓受累(HR 4.1)
合并Chiari畸形(HR 2.8)
生存质量公式:QoL=80-1.2×空洞长度(cm)-0.8×病程(年)
脊髓空洞症诊断技术
影像学金标准
3T MRI薄层扫描:矢状位层厚1mm,可识别>2mm空洞
DTI纤维追踪:皮质脊髓束FA值<0.25(正常>0.4)
相位对比电影序列:空洞内脑脊液流速>5cm/s(正常<2)
电生理评估
体感诱发电位:N13波潜伏期延长>15ms(颈髓空洞)
运动诱发电位:下肢MEP波幅降低>70%
交感皮肤反应:手部SSR消失(自主神经损伤)
脊髓空洞症焦点问题
Q1:脊髓空洞症为何导致感觉分离?
神经通路选择损伤:
温痛觉通路(脊髓丘脑侧束)走行于脊髓前外侧,易受空洞压迫
触觉通路(后索)位于背侧,早期较少受累
典型表现:患者能感知棉签触碰,却无法区分冷热水
Q2:哪些症状需立即就医?
红色警报组合:
手指烫伤/冻伤无痛感
肌肉萎缩从手部蔓延至上臂
行走如踩棉花(深感觉障碍)
大小便失禁(骶髓空洞信号)
注:符合两项需72小时内行脊髓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