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脑膜瘤曾经被认为是不可切除的。显微外科和颅底技术的发展,以及麻醉和神经放射学的进步,使得这些病变能够得到顺利、系统的治疗。需要适当的评估和患者咨询。对解剖学和手术方法的多方位了解是成功的关键,以及对可能的不良后果的了解,包括颅神经病变和中风。
海绵窦及其周围病变一直令人畏惧,可谓神经外科“技术难度较高”手术之一。难度之高!难在何处?解剖关系复杂,肿瘤位置深,内有颈内动脉,周围汇聚着一些重要的滑车神经、动眼神经以及上颌神经等。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失明等灾难性后果。如何切除这较大的肿瘤,且不伤害到周围密集的重要神经!
海绵窦脑膜瘤(CSM)是较常见的原发性海绵窦病变,CSM常伴有复视、斜视、眼肌麻痹、上睑下垂、视野缺损、面部麻木/疼痛/感觉障碍和垂体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沿蝶翼外侧延伸的肿瘤也可引起癫痫、偏瘫和头痛,沿岩斜坡硬脑膜延伸的病变可引起面瘫和听力丧失。在显微神经外科发展之前,CSM被认为是不可能切除的脑膜瘤之一。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引入和颅底技术的发展,肿瘤全部切除成为治疗目标。近20年来,随着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的进步,CSM的治疗目标转变为在确定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肿瘤,术后予辅助治疗控制残余肿瘤生长。
而在海绵窦脑膜瘤治疗发展的艰辛道路上,曾一度或当今仍被许多人视为“无人之地”的海绵窦区,也是神经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闪耀着颅底外科历史上那些星光熠熠的名字如Parkinson、Dolenc、Kawase、Fukushima、Ramsay教授等这些有远见的神经外科先驱者们为更好地了解海绵窦的解剖结构和改进海绵窦的颅底手术方法铺平了道路,使“手术禁区”海绵窦变得不那么可怕。其中一半的手术入路间隙均是来自INC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的专家成员Dolenc教授、Kawase教授及Fukushima教授等,他们为海绵窦区的手术解剖及入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年Dolenc教授提出的Dolenc入路为手术切除海绵窦肿瘤起到了较为重要的手术方式,Bertalanffy教授推崇并在近30年的生涯利用Dolenc手术入路成功治疗了许多海绵窦肿瘤患者。
图:海绵窦手术的11个三角间隙,可以充分显露的海绵窦,每个三角间隙可以作为顺利进入海绵窦的手术路径,包括:Fukushima上方三角,Fukushima后下三角,Fukushima道前三角和道后三角,Dolenc前内侧三角,Hakuba内侧三角,Parkinson外侧三角,Glasscock后外侧三角,Kawase后内侧三角,Mullan前外侧三角及远外侧三角。
海绵窦脑膜瘤巴教授成功案例交流
病情回顾:患者MRI影像显示较大肿瘤如橙子大小,长在海绵窦、压扁大脑,影像上看,脑膜瘤足足占了颅内四分之一!如此较大的肿瘤、如此复杂的位置。国际颅底手术教授INC德国巴教授行国际神外高难度Dolenc手术入路为其顺利全切肿瘤,无任何神经损伤。
(术前MRI)
(术后CT)
(术后一周复查磁共振增强,术区高信号为未吸收的止血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