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神外资讯

脑膜瘤ki-67指数达多少属于低复发?指数偏高不必恐慌,切除程度更关键!

发布时间:2025-09-10 09:29:34 | 关键词:脑膜瘤ki-67指数达多少属于低复发?指数偏高不必恐慌,切除程度更关键!

ki-67在脑膜瘤中的意义是什么?

  “脑膜瘤ki-67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超过多少属于偏高?”

  “脑膜瘤术后病理显示ki-67指数为10%,代表什么含义?”

  “脑膜瘤属病理一级,ki-67指数介于2%至8%,应采取哪些措施以预防复发?”

  在病理报告中,Ki-67是一项常见而至关重要的指标,一般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数值范围从0%至100%。简要来说,Ki-67用于标识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该指标阳性率越高,通常提示肿瘤生长越迅速,组织分化程度越差。一般而言,预后也相对较差。

  不少人误认为肿瘤迅速增大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肿瘤细胞的分裂速度通常比正常细胞更慢,细胞周期甚至更长。肿瘤之所以出现失控性生长,关键原因在于——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逐渐压倒周围正常组织。

  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现象是:Ki-67阳性率常与细胞死亡频率呈正相关。那么,是增殖增多引起死亡增加,还是死亡增多反过来刺激了增殖?若前者成立,细胞死亡越多理应对应更好的预后;但事实却相反,死亡越多,患者的生存期往往越短。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细胞死亡触发了一种代偿性增殖机制,促使肿瘤加速更新与扩张。

  正因如此,Ki-67成为衡量肿瘤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Ki-67是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依据,但它仅是众多病理指标之一。应避免以偏概全,防止因单一指标导致误解或焦虑。

01 Ki-67指数偏高是否意味着易复发?

  关于脑膜瘤,普遍认为Ki-67指数与复发存在关联,实际情况如何?

  2020年一篇发表于神经外科期刊Neurosurgery的文章确实观察到Ki-67指数与肿瘤复发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未能证实其可作为预测复发的理想生物标志物。长期随访显示,Ki-67提示的是复发可能的时间点,而非是否复发。最终研究表明,Ki-67增殖指数(PI)并不适合用作复发预测指标。全面且长期的随访证实,Ki-67 PI仅能提示“何时”可能复发,而不能预测脑膜瘤“是否”会复发。因此,长期随访策略应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1) 手术切除程度;(2) 肿瘤生长速率。

分析表明,Ki-67 PI能够较好地反映肿瘤的生长速率,但不支持将高Ki-67 指数定义为复发风险组。

  分析显示,Ki-67 PI能够较好反映肿瘤的生长速率,但并不支持将高Ki-67指数直接定义为复发风险组。

02 脑膜瘤复发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切除程度,这一点毋庸置疑。

  尽管目前学界对Simpson分级存在多种不同见解,但切除程度仍然是预测脑膜瘤是否复发的主要指标,手术应力求在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目前通用的Simpson分级系统仍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因此,对于脑膜瘤患者而言,手术不应仅追求切除范围,更应综合考虑是否切除以及如何切除。手术核心目标应为实现肿瘤全切,并最大限度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达成该目标。

  以下面案例为例,一例大小为29×39×38 mm的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如小山丘般压迫“生命中枢”脑干,且与神经血管结构紧密粘连。此时患者仅表现为头痛症状。

29×39×38 mm,一个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像一个小山丘一样,山顶直接挤压“生命禁区”脑干,还与神经血管结构紧密粘连。此时的他仅有头痛症状。

  应了解的是,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难度随肿瘤尺寸增加而显著上升。该病例位置险要、肿瘤体积较大,多数人认为必须开颅才能彻底切除。

岩斜区这个位置的脑膜瘤,大小每增加1cm,手术难度就升级。位置凶险,肿瘤大,很多人以为肯定得开颅才能切干净。

  然而,在INC福教授制定的个体化手术方案下,无需开颅,仅经右侧单鼻孔入路即实现了肿瘤全切。术后脑干复位良好,未出现脑脊液漏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在INC福教授的定制化手术策略之下,无需开颅,仅右侧单鼻孔入路便全切肿瘤。脑干复位良好,未见脑脊液漏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当然,并非所有病例都可不经开颅切除。

  54岁男性患者Bruno,同样为岩斜区脑膜瘤,但其情况更为复杂。他出现左侧面部剧烈刀割样疼痛,甚至伴有吞咽困难,无法正常进食、入睡和工作……

为何其症状如此严重?

  2014年发现岩斜区脑膜瘤后,考虑到手术风险,他选择了保守观察。然而六年间肿瘤持续生长,压迫脑干,症状不断加重。福教授为其施行开颅手术,术前通过线圈栓塞咽升动脉,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切除过程中使用CUSA刀对肿瘤进行逐步减容。术后MRI显示肿瘤近乎全切,脑干压迫得到解除。

2014年,查出岩斜区脑膜瘤,考虑到这是个良性肿瘤,且手术治疗有风险,他选择了保守观察。然而,6年时间,肿瘤持续增长,压迫脑干,症状不断恶化。
福教授采用开颅手术,术前通过线圈在咽升动脉处进行栓塞,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在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CUSA刀对肿瘤逐渐减瘤。术后MRI 显示肿瘤几乎完全切除,脑干受压解除。
术前术后MRI对比

03 Simpson分级是否仍具有临床价值?

  现行Simpson分级系统在上世纪是如何提出的?

  1957年,Donald Simpson于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IF:7.38)发表了一项关于颅内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研究,提出了脑膜瘤积极手术的关键原则,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界定和临床意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7年,Donald Simpson在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IF:7.38)发表了颅内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研究,提出了脑膜瘤积极手术的关键
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界定和临床意义奠定了重要指导意义。

  此后多项研究对该分级系统进行了验证,确立了目前通行的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系统。

此后经过许多相关研究验证,确定了现在通行的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系统。

  尽管目前各国学者对Simpson分级存在诸多质疑与不同观点,但总体上,该系统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