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作为颅内常见良性肿瘤,目前针对中小型肿瘤的主要治疗策略包括随访观察、开颅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近20年来,选择放射治疗(如伽马刀)的听神经瘤患者比例显著上升。然而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肿瘤复发或症状加重,此时需要外科手术进行挽救性治疗。

INC国际脑血管及脑肿瘤手术专家Takanori Fukushima(福岛孝德)教授团队在《Neurosurgical Review》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分析1995-2013年共19年的临床数据,系统评估了39例SRT治疗失败后听神经瘤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为这类复杂病例提供重要临床参考。以下就该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患者人群特征
在1995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由福岛教授主刀的1307例单侧听神经瘤手术患者中,排除2型神经纤维瘤病病例后,确定64例术前曾接受一次或多次SRT治疗。其中39例仅接受SRT治疗,25例曾行显微外科部分切除联合SRT治疗。本研究重点分析39例单纯SRT治疗患者的临床数据。
放疗失败发生率分析
SRT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无法实现肿瘤切除,仅能通过放射线控制肿瘤生长。福岛教 授团队发现SRT失败的听神经瘤患者主要存在两种情况:
肿瘤持续生长:39例患者中36例(92.3%)在SRT后出现肿瘤进行性增大;
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即使肿瘤轻度增大,若出现难以耐受的症状(如面部疼痛),仍需手术干预。
研究数据显示,因放疗失败需再次手术的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
1995-1999年:占手术患者的0.8%
2006-2013年:比例上升至8.9%
这一方面反映SRT在听神经瘤治疗中的应用普及,另一方面提示作为良性肿瘤,听神经瘤需要长期随访(至少15-20年)才能准确评估SRT疗效。
放疗后临床症状表现
研究统计39例患者SRT后的症状变化,最常见问题集中于听力、平衡及面部感觉运动功能:
耳聋:41%患者出现完全听力丧失;
眩晕:35.9%存在平衡障碍,严重者需轮椅辅助;
面部麻木:25.6%三叉神经受累;
耳鸣:20.5%;
面神经麻痹:7.7%表现为口角歪斜、闭眼困难;
面部疼痛:7.7%患者因疼痛难以耐受需急诊手术。
这些症状或为SRT后新发,或为原有症状显著加重,成为患者寻求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
放疗后肿瘤病理特征变化
与未放疗的原始肿瘤相比,接受放疗的肿瘤在手术中呈现显著差异,这也是手术难度增加的核心因素:
组织粘连严重:近70%病例中肿瘤包膜与面神经、听神经、脑干及血管形成致密纤维粘连,正常分离平面消失,分离过程中易造成神经损伤;
神经组织脆弱:放射线可能导致神经软化,使其质地异常脆弱。术中轻微触碰即可引发神经监护仪报警;
形态学改变:肿瘤出现纤维化硬化、囊性变、包膜颜色变为棕黄或紫色等改变,提示内部出血或坏死。
手术策略调整
面对此类复杂病例,手术目标需从全切除转变为最大安全范围切除,优先保护神经功能:
全切除率下降:本研究大体全切除率仅为33.3%,显著低于非放疗肿瘤的70.4%;
次全切除策略:近全切除和次全切除成为主要术式(合计66.7%),意为保留紧贴脆弱神经的薄层肿瘤包膜,以保全面神经功能;
术后并发症:尽管采取保守策略,仍有19.4%患者出现新发面神经麻痹。研究表明放疗后面神经自身修复能力可能受损,增加手术长期风险。
结论
福岛教授团队的研究填补了听神经瘤放疗失败后外科处理的空白。结果表明SRT是听神经瘤治疗的重要选择,但非最终解决方案。对于听神经瘤患者,平衡肿瘤切除与神经功能保护的精准手术策略,才是实现良好预后的关键。医护双方均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因治疗目标不仅包括肿瘤控制,更需注重生活质量的维护。
文献来源:Fukushima T,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vestibular schwannomas after failed radiation treatment." Neurosurg Rev. 2016.

胶质瘤
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脊索瘤

沪公网安备31010902002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