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巴教授来华学术交流
巴特朗菲教授 × 北京天坛医院
中外协作手术再传捷报
2025年8月12日北京,秋雨缓解酷暑。夜幕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外,德国神经外科专家巴特朗菲教授结束当日工作,冒雨离去。
19岁患者遭遇严峻挑战:巨大三脑室肿瘤(40×25×31mm)占据大脑中心深部,血供丰富、质地坚韧,与三脑室壁、丘脑及深部血管紧密黏连。巴教授主刀,中外专家协作经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实现肿瘤安全全切,为年轻生命重启希望!
除新手术患者外,一位曾接受巴教授手术的老患者专程致谢:"您是我们全家的英雄!" 新旧病例交汇,象征生命接续,既承载新患者期盼,亦见证老患者新生。
01强强联合手术全程解析
19岁飞宇的肿瘤完全占据第三脑室,自室间孔向下压迫中脑。三脑室腔隙狭小(前后径2.5-3cm,宽约0.5cm),却密集分布生命中枢结构。
飞宇父母期待不仅保全生命,更要保障高质量生存——在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前提下实现肿瘤全切,此即手术核心目标。
"我将以四十年经验技术,争取最优疗效!" 巴教授的承诺令家属重燃希望。他们坚信北京天坛医院与国际专家联手,必将创造转机。
手术面临三重挑战:
肿瘤位于大脑深部中央。抵达目标需切开胼胝体、分离脉络膜裂、进入三脑室顶部。巨大瘤体占据空间致操作通道狭窄深长,器械活动受限。操作精度要求极高,微小震颤可能损伤周围关键结构。
脉络膜裂(穹窿与丘脑间潜在裂隙)因肿瘤挤压扭曲、黏连变薄。安全打开此裂隙需在有限空间精细操作,避免损伤深部静脉系统及丘脑。分离不当可能撕裂脉络膜或损伤丘纹静脉,引发灾难性出血或静脉性梗死。
肿瘤血供丰富,深部止血困难。大量出血可迅速充斥术野干扰操作。飞宇的肿瘤质地坚韧如橡皮膏,与三脑室壁、丘脑、深部血管紧密黏连,需分块切除或借助CUSA(超声吸引器),强行牵拉易致出血或副损伤。
手术室外终传捷报:"一切顺利!" 巴教授术后即刻向家属说明:"术中诱发电位稳定提示功能完好。肿瘤全切同时完好保护血管、神经及与记忆密切相关的穹窿。"
"我们彻底放心了,万分感谢!" 家属激动难抑,密切关注患儿恢复细节。飞宇今晨已由ICU转入普通病房,巴教授查房确认:语言及运动功能正常,恢复良好。显微镜下的毫厘操作,为孩子开启崭新人生。
02"巴教授是我们全家的英雄!" 康复患者专程致谢
62岁江先生携家人笑容满面前来致谢,一扫术前阴霾。女儿特赠英雄牌钢笔:"巴教授,您是我们全家的英雄!"
2025年1月,江先生因右侧丘脑、中脑及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突发破裂出血,症状危重:持续头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疼痛无力、无法行走,经河北120紧急转运至苏州。自咨询巴教授至手术完成,仅历时3天。
对患者而言,"黄金手术时间"至关重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首次出血症状轻微,保守观察可能遭遇二次出血致命打击,导致症状急剧恶化甚至需紧急转运。"找到巴教授,就是抓住重生的希望!" 从术前瘫痪至今生活自理,凝聚全家坚持,更得益于巴教授的高难度手术。
03困境中寻求希望:咨询巴教授的案例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首次出血好转后,再出血风险几何?
28岁吴先生今年5月突发头晕呕吐、双腿无力,检查发现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因属首次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当地医生未建议手术。然数日后头晕呕吐复发,头胀痛持续折磨40天才缓解。回归正常生活的他深陷焦虑:会否再出血?是否需要手术?
巴教授评估:可暂观察,但病灶可能因再出血突然增大,引发严重症状甚至不可逆神经损伤。手术优势在于病灶位置易于到达,可规避潜在风险。
13岁少年丘脑中脑占位病变
4年仅增高9cm,青春发育停滞
2019年起,丘脑-脑干交界区占位病变使新城的成长轨迹偏离正轨。肿瘤引发脑积水,因手术风险过高,医生仅行造瘘术缓解症状。四年间,本该蓬勃发育的少年身高仅增9厘米,声线仍稚嫩,青春期征象迟迟未现......
巴教授明确:必须手术,患儿有望回归正常生活。具体病理类型需术后确认。
另有一例右额叶占位患者,经巴教授评估确认可手术且具手术指征后,决定趁其来华之机尽早接受手术。
INC巴教授学术交流持续开展!以生命相托,巴教授执刀游刃于毫厘之间。每一分努力,皆为神经功能最大程度守护,关乎患者未来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