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女儿生命?"2024年3月,果果的父亲在心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做出决定,推着乘坐轮椅的女儿进入高铁站。
7岁的女儿果果是他与妻子无论如何都无法放下的牵挂。从首次脑干出血,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到保守观察后发生第二次出血,女儿病情突然危急,一侧眼皮无法抬起、瞳孔散大,他们亲眼目睹女儿如何逐步变得虚弱,直至丧失行走能力。
医生告知他们此时手术风险急剧增加,已无法实施手术,被"尽快转院"四个字拒之门外的一家三口几乎失去所有希望。然而就在此时,手机上的一条消息让他们改变主意:
"巴教授回复你们了,他可以实施手术。"
就这样,果果父母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生命列车进站,
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专家面诊与术前评估
高铁从河北行驶至苏州,早已等候的救护车载着果果一家抵达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这里,他们终于见到即将为女儿手术的巴教授。
"孩子眼睛光反射消失,眼球运动存在困难,她无法活动了......"仿佛找到了可信赖的专家,果果父亲焦急地向巴教授描述女儿病情。
轮椅上的果果十分虚弱,她勉强提起力气向巴教授打招呼。"现在能站起来吗?来,走几步,跟着我转动眼睛。"手术前,巴教授需要对果果目前体征进行详细评估,而此时果果虚弱到无法站稳、手部颤抖,一旁父母目睹此景不禁眼眶湿润。随后,他开始向果果父母解释具体手术方案。

手术风险与技术挑战
第二次出血意味着病情恶化,这一点在间隔仅8天的CT检查对比中足以证明。

然而,手术困难远不止于此。除果果年龄小、出血风险更难控制外,肿瘤位置也十分棘手。肿瘤位于脑干中脑偏右侧,且累及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是支配眼肌运动的主要神经,仅2毫米粗细,却与肿瘤紧密粘连。如果手术中动眼神经核完全损伤,果果的单侧眼睛将不能活动,且永远无法睁开。

中外专家协作与手术成果
手术由巴教授主刀,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配合,共同为果果带来生命转机。
最终,幸运的果果成功切除了这颗"不定时炸弹",术后第一天即可转出ICU,回到普通病房!此时,果果术前无法睁开的眼睛已经能慢慢抬起,且四肢功能均正常。
"非常好!你的爸爸妈妈在等你!"病房内,巴教授再次用中文为果果加油鼓励。

术后访谈与家属反馈
得知女儿平安的父母心情激动,他们特意购买一束向日葵送给巴教授,终于安心接受我们的采访。
"第二次出血后被拒绝手术,那时感觉医生都要放弃她了,哪个家长能接受?结果巴教授手术后,效果比评估报告更好。许多家长会观望,认为不出血就没事,但其实很危险。如果再次出血,病情可能会加重,这种危险性随时出现,可能在愤怒、疲劳甚至平躺过程中就会出血。作为家长,此时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孩子生命,这很关键,不能等待。"
案例来源:巴教授2024年国内示范手术

胶质瘤
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脊索瘤

沪公网安备31010902002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