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不慎摔倒的经历,但对于儿童而言,一次看似普通的跌倒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健康隐患——脑肿瘤。临床上,常有孩子因摔倒就医后意外查出脑瘤的案例,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到底是摔倒后偶然发现肿瘤,还是肿瘤本身导致了平衡障碍而引发跌倒?由于儿童脑瘤症状隐匿,且孩子往往无法准确表达不适,许多患儿确诊时肿瘤已进展到较大体积,甚至危及生命。
6岁的小迪因摔倒后头痛就医,意外发现鞍区颅咽管瘤,家长回想此前孩子有生长迟缓、眼睛酸涩等症状。4岁的天天因吃饭时频繁呕吐被忽视,后因意外摔倒检查发现脑干肿瘤,家长才意识到呕吐可能是肿瘤压迫所致。3岁的浩浩因一次摔倒就医,查出脑干胶质瘤,术前肿瘤仍在增长,手术风险极高,家长一度被告知“无法治疗”。6岁的鑫鑫因摔破头皮检查发现松果体区肿瘤,此前有身高发育迟缓、走路不稳等症状,肿瘤持续增大……
这些孩子能够成功战胜脑瘤的关键在于:家长始终保持清醒的治疗思路,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走好治疗每一步;即使面临"只剩几个月生命"的残酷诊断,仍不放弃希望,积极寻求更专业的医疗意见;最终通过找到领域内精尖的神经外科专家,为孩子赢得了更佳的治疗机会和生存希望。从意外发现到成功救治,这些孩子如何打赢这场生命之战?看看他们的故事……
摔倒查出颅咽管瘤,全切保留垂体柄
2024年2月8日,林女士(化名)带儿子小迪旅游时,孩子在床上玩耍不慎摔倒,随后出现头痛。就医检查发现鞍区颅咽管瘤,医生推测肿瘤可能早已存在,与小迪此前生长略缓、频繁揉眼等细微症状相关。由于肿瘤属良性且发现较早,预后较好。
3月28日,小迪接受手术,主刀医生巴教授顺利全切肿瘤并完好保留垂体柄,术后未进ICU,恢复顺利。林女士回忆手术团队评价"Perfect!",表示庆幸肿瘤在出现严重症状前被发现,是不幸中的万幸。目前小迪情况稳定,后续需定期随访。
点击查看小迪成功治疗故事:儿童开颅手术遇上“熊猫血”,手术能顺利实施吗?
然而,但在更多的案例中,由于儿童年龄小,往往不能自主、清楚地表达身体不适,像一些食欲减退、不愿意久站或者肢体活动障碍等首发症状往往不被家长重视,或当作其它疾病进行治疗。当孩子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时,颅内肿瘤已得到充分生长,压迫症状也比较重,最终可能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或治疗选择有限从而降低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如果当初我们早点重视孩子这个症状就好了……”当确诊自家的孩子得了脑肿瘤,很多家长总是这样后悔不迭。当然提前发现也是幸运,肿瘤还没有导致小迪出现明显的症状。除了小迪,我们接触过很多因为意外摔倒,偶然查出神经外科疾病的患儿。
呕吐、摔倒查出的脑干胶质瘤,顺利近全切
2020年初,4岁的天天突然出现进食呕吐症状,父母起初以为只是受凉。后来他意外摔倒就医,检查发现脑干占位性病变,这才意识到之前的呕吐可能是肿瘤压迫所致。幸运的是,经过巴教授的手术,肿瘤被近全切除。术后第三天,天天就能清晰交流、抓握正常、食欲恢复,两个多月后顺利返校。
▼天天术前术后影像对比
点击阅读完整案例:6岁男孩脑子里长了肿瘤,鲜为人知的“怪兽”该如何战胜?
摔倒查出脑干胶质瘤,3岁16kg患儿成功手术
2024年,3岁的浩浩因一次摔倒被确诊为脑干胶质瘤,医生曾建议保守治疗。但父母通过INC联系到巴特朗菲教授。术前影像显示肿瘤位于"生命禁区"中脑,且患儿体重仅16kg,手术风险极高。更棘手的是,术中发现肿瘤又增大了。巴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专家团队默契配合,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浩浩转入ICU,肢体活动正常,无新发神经损伤。
点击阅读完整案例:天坛医院手术纪实 | 一次摔倒,竟摔出了“潜伏”在脑干的胶质瘤!
摔一跤摔出脑瘤!松果体区肿瘤成功全切
和浩浩相似,3岁的鑫鑫因意外摔伤就诊,意外发现松果体区22×14×17mm肿瘤。术前父母回忆孩子曾有发育迟缓、下肢无力等症状。2023年7月复查显示肿瘤增大至25×19×15mm。10月31日,巴教授在北京天坛医院成功为鑫鑫完成全切手术,术中神经功能保护完好。术后巴教授欣喜告知父母:"腿部功能正常,一切良好"。病理确诊为松果体细胞瘤,术后鑫鑫顺利康复并重返校园,恢复了正常生活。这个曾被肿瘤困扰的小男孩,如今重新绽放灿烂笑容。
点击阅读完整案例:6岁男童摔倒竟查出脑肿瘤,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再次携手北京天坛医院成功手术
活泼机灵的他们,和巴爷爷开心互动。当你面对着一张张稚气未脱、青春懵懂、精灵古怪的小脸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生命的美好、家庭的希望,他不负重托,永远担当儿童健康守护者。
为什么儿童脑瘤容易被忽视?
1.症状与常见儿童疾病相似
脑瘤的早期症状(如头痛、呕吐、疲劳)常与普通儿童疾病(如感冒、肠胃炎、偏头痛或生长痛)混淆:
·头痛/呕吐:可能被误认为饮食不当、病毒感染或偏头痛。
·疲劳/注意力下降:易归因于睡眠不足学业压力或心理问题(如焦虑)。
·平衡障碍:可能被当作“孩子笨拙"或耳部感染(如中耳炎)。
2.儿童表达能力有限
幼儿或低龄儿童难以清晰描述头痛、眩晕等不适,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或嗜睡,家长若未仔细观察,极易错过预警信号。即使表达不适,家长可能难以理解其严重性(如“头晕"被误认为短暂不适)。
3.隐匿性进展与个体差异
·缓慢生长:部分低级别脑瘤进展缓慢症状逐渐出现,家长可能逐渐适应孩子的异常状态。
·症状波动:某些症状(如呕吐)可能间歇性出现,误以为病情“自愈"。
·非典型表现:如癫痫发作、性格改变(易怒、冷漠)可能被误诊为心理问题,
4.家长与医疗系统的认知偏差
·低估风险:脑瘤在儿童中相对罕见(占儿童肿瘤的15%-20%),家长和医生可能优先考虑常见病。
·就诊延迟:症状轻微时,家长可能选择观察或自行用药,延误就医。
·初诊误诊:非专科医生可能缺乏经验,未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或影像学排查(如MRI) 。
5.社会与文化因素
·对儿童不适的容忍度:家长可能认为孩子“装病"或夸大不适,尤其是学龄儿童。
·医疗资源限制:部分地区缺乏儿科神经专科或影像设备,导致诊断困难。
很多儿童脑肿瘤“发现即晚期”,往往是由于忽视了孩子早期可能出现的一些或微小或十分常见的症状,任由肿瘤发展恶化,直到出现很明显的症状时才重视或到医院就诊,最终可能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或治疗选择有限从而降低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我们总是不禁为很多原本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获得很好治疗效果的患者感到可惜,我们如何避免“发现即晚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如果孩子出现不正常的呕吐、头痛、头颅增大、视力障碍、复视、癫痫、生长发育异常、多饮多尿、情绪问题等情况,一定要尽早规范就医,及时排除或发现可能出现的儿童颅内肿瘤病变。
6大“早期信号”提示儿童脑肿瘤
1. 头痛和呕吐,如果它们同时出现,在晨起时反复发作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尤其是伴随以下症状:定向障碍或意识模糊、协调能力异常、运动功能异常或眼球活动异常。但是,在胃肠炎患儿中,则无需过度关注头痛和呕吐。
2. 癫痫和抽搐,除了高热惊厥之外的非局灶性癫痫发作或抽搐以及新发抽搐尤其令人担忧。
3. 内分泌变化,生长异常,发育停滞,新陈代谢的改变或者饮水量和排尿量的增加。
4. 视力变化,任何新出现的、并且无法通过佩戴眼镜矫正的视力变化,比如视敏度下降,复视(重影)和视野变化。
5. 行为变化,包括被父母、老师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发现的学习表现异常。
6. 斜颈或任何异常头部姿势也可能是神经系统症状。
请记住,这些症状可能时有时无,但一旦症状逐渐加重或者出现频率增加,需及时就诊。如果孩子出现了癫痫发作,持续性头痛合并呕吐,发生意识水平下降,或者视觉、语言功能异常,需要立即送往急救中心。
结语
小儿脑瘤是常见的实体肿瘤,是儿童时期癌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希望临床上,能减少小儿脑瘤的症状首次出现时间与最终诊断时间之间的显著延误。因为这种延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濒临崩溃的脑肿瘤患儿家庭在陷入绝境之际,找到INC国际大咖,得到了他们的高质量手术。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脑肿瘤患儿能得到有效治疗,早日摆脱病魔魔掌。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巴特朗菲教授将继续着他的中国之行,以精湛技艺突破一个个"手术禁区",为更多期待重生的患者带来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