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脑动静脉畸形

55岁患者头晕记忆力下降病例分析:颈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的双重治疗挑战

发布时间:2025-08-31 09:02:18 | 关键词:55岁患者头晕记忆力下降病例分析:颈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的双重治疗挑战

  诊室内,55岁的陈先生手扶前额,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焦虑:"近期经常突然头晕,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记忆力也越来越差……"

  令人未曾预料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症状"背后,竟同时隐藏着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缺血风险与P2段梭形动脉瘤的高出血风险。加之患者需长期服用"血液稀释剂"维持生命,使得治疗陷入两难境地,应该如何决策?

陈先生 55岁 颈动脉狭窄、动脉瘤

病情阶段:颅内"双重危机"

  陈先生的检查报告令神经外科团队深感震惊。通过3D-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其大脑内正面临两大致命威胁:

  供血"主干道"阻塞:右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脑血流明显不足,缺血症状频繁发作。这正是其认知功能下降的根本原因,若进一步发展可能直接导致脑梗死,引发瘫痪、失语甚至危及生命。

  深部隐藏"梭形动脉瘤":左侧P1-P2交界处存在动脉瘤,大小10×12mm,形态不规则。术前3D-DS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关键区域(如图),一旦破裂将直接威胁生命。

  更为复杂的矛盾在于:陈先生因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血液稀释剂),这使得治疗陷入两难境地:

  继续服药?动脉瘤破裂风险显著增加;

  停药?颈动脉狭窄可能引发大面积脑梗死。

  常规治疗方案几乎无法实施。川岛教授团队经多次评估后,决定采取分阶段手术策略——先保证血流供应,再处理动脉瘤。

术前 3D-DSA 显示位于左侧 P1-P2 交界处动脉瘤。
术前3D-DSA显示位于左侧P1-P2交界处动脉瘤。

手术阶段:分阶段实施的"精准治疗"

  川岛教授团队为陈先生制定了"两步走"手术方案,每个步骤都体现了神经外科的精准与严谨。

第一阶段:血运重建

  手术首要目标是解决右侧大脑缺血危机。先行右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如同在堵塞的"主干道"旁修建"辅助通路",即使右侧颈内动脉继续狭窄,大脑也能通过新通道获得充足血供,彻底避免了后续治疗中停用抗凝药引发脑梗死的风险。术后影像显示新建血管通道血流通畅。

第二阶段:10个月后行动脉瘤处理

  在大脑血流稳定10个月后,川岛教授团队启动动脉瘤处理手术。此次手术目标为左侧P1-P2交界处的梭形动脉瘤,手术方案包含两个关键步骤:

  动脉瘤孤立术:通过颞下入路,阻断动脉瘤近端和远端血流,使其不再承受血流冲击。

  远端血运重建:施行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STA-PCA)搭桥术(川岛教授采用颞下入路实施此搭桥),重建大脑后动脉(PCA)远端血流,防止脑组织缺血。

术后3D CTA显示左侧 PCA 区血管穿支(箭头)和重建的PTA血管(箭头)的血流通畅。

术后3D CTA显示左侧PCA区血管穿支(箭头)和重建的PTA血管(箭头)血流通畅。

术后情况:短暂性失语与完全康复

  陈先生术后出现短暂性失语,但在1周内完全恢复。

  1年后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被排除,无残留;搭桥血管血流通畅,脑循环稳定。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未再发生缺血或出血事件。

如何应对"高风险"颅内动脉瘤?

  对于已破裂的脑动脉瘤,治疗方案较少存在争议,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以防止再次破裂。但若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不佳,合并多种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可能不建议采取积极治疗。

  有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也应尽早治疗,以避免症状继续加重危及生命。同时,对于直径>5mm的无症状未破裂动脉瘤,建议及早干预。

  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除个别情况外,颅内动脉瘤均应积极手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第一次出血未行手术者,1个月内存活率为50%~78%,再出血的死亡率分别为43%和64%,而动脉瘤直接手术的死亡率目前已降至1%~5.4%。因此,出血后及时手术显得十分必要。早期手术可避免再出血,并可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缓解致命性血管痉挛。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外科夹闭术:在颅骨上开窗,称为开颅术,用以定位动脉瘤。在动脉瘤"颈部"放置特制夹子,阻断正常血流进入瘤体。

  血管内栓塞术:在介入放射科血管造影室进行。导管经股动脉插入,通过血管系统到达脑动脉瘤。通过导管,用铂金弹簧圈或医用胶水填充动脉瘤,防止血液流入动脉瘤。

  动脉闭塞和搭桥术:若动脉瘤较大、位置深在或血管损伤严重,可进行搭桥手术。开颅术后用动脉夹完全阻断载瘤动脉,然后通过植入血管移植物使血流绕过闭塞段。移植物通常取自患者腿部的小动脉,连接在阻塞动脉的远近两端,使血液经移植血管流通。

  另一种方法是从头皮正常部位分离供体动脉,并将其连接到阻塞动脉的远端。这就是本案中采用的STA-MCA(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颅内动脉瘤的非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血管痉挛等,适用于以下情况:①患者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③患者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疾病、动脉瘤大小、部位、性质、术前临床分级状况、手术时机选择、是否伴有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有关。特别是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伴有血管痉挛和颅内血肿者,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脑动脉瘤一旦发现需要积极干预,术后保持密切随访观察,以免突发破裂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团 川岛明次教授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权威专家、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Akitsugu Kawashima)教授,擅长脑卒中、烟雾病、颅底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颅内血肿、巨大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在脑血管搭桥、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团  川岛明次教授

神经外科手术经验:

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手术:1300例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1000例

脑血管畸形切除术:500例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450例

开颅脑肿瘤切除术:280例

颅后窝搭桥术、High-flow Bypass技术等

 

参考资料:

Akitsugu Kawashima. Thrombosed giant "Tru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treated by trapping and thrombectomy. 2017

Akitsugu Kawashima.C5a--C5AR1 axis as a potential trigger of the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2024

Akitsugu Kawashima.Hypoxic microenvironment as a crucial factor triggering events leading to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2022

Akitsugu Kawashima.Induction of CCN1 in Growing Saccular Aneurysms: A Potential Marker Predicting Unstable Lesions。2021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