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意外发现罹患疾病,此病除偶发头晕外无其他不适,但若不进行治疗,存在病情加重可能,您将如何应对?
36岁的晴晴曾面临此抉择,携带16mm的松果体肿瘤生活两年后,最终决定接受手术切除。术前仅表现为偶发性眩晕,术后病理却揭示意外结果:看似"温和"的病程竟暗藏危机。
活力人生的意外转折
开朗热情的晴晴事业顺利、家庭美满,被旁人视为命运眷顾者。将生活经营至极致是其座右铭,健身、户外骑行、各地旅行……构成其日常图景。
然而,2021年底因鼻炎行颅脑CT检查时,意外发现松果体区存在16x15x12mm占位病变。彼时她无任何显著神经功能障碍,后续MRI检查后,医生建议先行观察3个月。
观察期满复查时,医生提出手术治疗建议并阐明相关风险。出于对手术风险的担忧,晴晴选择继续保守观察。
隐匿进展与艰难抉择
2022年9月复查显示,肿瘤已伴随幕上脑积水。除偶发眩晕、头胀外,其余症状仍不明显,晴晴依旧选择保守治疗。
至2023年3月再次复查,肿瘤体积增至18×18×15毫米,幕上脑积水持续存在。临床症状未进一步加剧,医生建议继续观察3-6个月,但明确强调最终仍需手术治疗。
此期间,晴晴与丈夫持续学习了解该疾病:松果体作为大脑深处的"核心指挥官",调控睡眠与内分泌功能。国际标准主张手术优先,以明确肿瘤性质并实现最大程度切除。
巴教授关于脑干和松果体病变的部分论文
但该区域神经血管密集,稍有不慎即致严重后果。面对潜在神经功能损伤风险,晴晴一度犹豫:"我才30多岁,若代价是伤残,我宁愿保守..." 然而,不全切则意味着高复发风险。此抉择关乎一生。
竭力追寻"安全全切"之希望
国内求医未果,他们将目光转向国际。深入研读文献后,INC国际神经外科手术权威巴教授——这位于松果体、脑干手术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师,进入其视野。经INC协调并提交病例资料后,
巴教授在回复的远程咨询邮件中给出明确结论:"手术全切率超98%,术中风险低于3%,此非可等待的手术!" 视频沟通中他进一步强调:"必须在中脑导水管完全堵塞前尽快手术!脑积水会快速恶化,此点至关重要。"
巴教授远程邮件部分截图
句句切中要害!晴晴夫妇不再迟疑。恰逢2023年6月巴教授受聘为北京天坛医院外籍专家并来华交流,他们果断把握此争取更佳预后的关键时机。
强强联合下的精准手术
2023年6月27日,晴晴的手术于北京天坛医院如期进行。术前,巴教授详细阐释手术方案(枕下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及术后预期,令晴晴倍感安心。
于天坛医院外籍专家工作室,国内手术团队与巴教授进行了充分术前方案讨论,为手术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针对晴晴病情,巴教授制定枕下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方案。该入路为肿瘤提供直接路径——因肿瘤大部位于大脑深部静脉腹侧,此术式既可充分暴露病灶,又能最大限度减少静脉干扰,降低损伤风险,最终达成肿瘤安全全切。
术后清醒与"惊心"真相
晴晴术后即刻恢复意识,未出现新增神经功能损伤。然一周后的病理报告令喜悦蒙上复杂庆幸:中分化松果体实质肿瘤,WHO 2-3级(中度恶性)!
回顾过去两年,肿瘤虽持续增长,症状却极轻微,影像表现亦不凶险。晴晴深感后怕:若因症状轻微继续拖延,或未能找到巴教授实现安全全切,后果不堪设想!得益于全切手术奠定的基础,晴晴后续顺利接受质子治疗。
幸未延误治疗
面对此份中度恶性病理报告(CNS WHO 2-3级),晴晴夫妇百感交集。肿瘤发展犹如温水煮蛙,极具隐蔽性,曾令其放松警惕。若继续因症状轻微选择保守观察,未及时手术,待察觉危险时,恐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脑肿瘤治疗切勿拖延,早手术早获益
无症状/症状轻微≠低风险!
松果体区肿瘤位置深在,早期症状可能极为隐匿。
脑肿瘤治疗,切忌拖延!
发现即是战役开端,不容侥幸心理。肿瘤可能在静默中升级或引发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安全全切除是核心!在能力范围内寻求最佳手术资源与技术,为后续治疗及长期生存赢得主动。
未来充满未知,对脑肿瘤患者尤甚。治疗决策应在明确诊断后尽早启动,以争取最佳预后。此乃一场不容侥幸的战役,任何松懈的代价均难以承受。唯有当下做出能力范围内的最优选择,方能主动赢得更佳未来。
每场与脑肿瘤的较量,皆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精准的手术艺术,不仅在于切除病灶,更在于为患者夺回充满希望的未来。
*案例来源:文中所述为INC国际巴特朗菲教授2023年6月27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施手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