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对ICU有些陌生,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跟ICU打交道。但对于曾经进过ICU的人来说,想必这辈子也忘不了那段经历。
医生在这里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病患们期待着:我们还活着,我们在好转
惊心动魄、紧急救助的场面,在INC巴教授中国行中时常可以看见。巴教授与国内神经外科专家携手,共同面对复杂疑难病例。在医院抢救的紧张氛围中,专家们的积极讨论和迅速决策,为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点击阅读:紧急!转运!开颅!一场场中外专家联合下的“跨区域”脑瘤救治生命接力赛
▼巴教授与国内专家联合救治疑难病例,细致入微地讲解手术策略
当罹患延髓占位性病变,或因大出血被送进ICU,或因术后预后不良长期无法转出ICU。为何延髓位置对我们如此关键?
一位45岁的L女士,她因延髓脑桥海绵状血管瘤首次出血,由于症状并不严重,因此选择了保守观察。然而,16个月后,情况急转直下,她再次遭遇大出血,几乎陷入昏迷和瘫痪状态,被紧急送入ICU。
脑干病变成功全切,术后重生,患者从靠呼吸机辅助“躺着进院”,术后3天即可撤机,7天即可站立行走,恢复原先灿烂的笑容。
脑干延髓、脑桥海绵状血管瘤大出血,L女士最终如何转危为安?
术前情况:L女士,45岁,发病1年多以前查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偶发小量脑干出血,10天前迅速进展,走不了路,吃不了东西,讲不出来话,而且呼吸困难。
术前MR,2009年发现脑干延髓脑桥海绵状血管瘤。
于是立即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告知发生大量脑干出血,无法手术,只能卧床,呼吸机支持保守观察。
尚且年轻的L女士命悬一线,为了最后一线生机,她在120救护车、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下转诊到巴教授处。
术者:INC德国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
手术过程:半坐位,显微镜下经膜髓帆入路全切病变,全切除时间为2.5小时,手术顺利。
术后情况:
术后第1天:ICU治疗观察。
术后第3天:复查CT正常,未发现脑水肿及新发脑出血,继续ICU观察。
术后第7天:患者呼吸功能好转,自主呼吸好,无吞咽困难等,遂转到普通病房治疗,患者能在协助下下床、少量活动,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术后第15天:患者吞咽功能、肢体无力、发音较术前明显好转,能够完全自主站立行走出院。
术后9个月,复查MR显示病变全切,脑干组织复位等。
为什么一旦诊断“脑干延髓病变”都会心生恐惧呢?

脑干-延髓肿瘤有多可怕?这是TA们的故事
1、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保守的病友们,要小心!你们也要小心再小心,不要掉以轻心。大家都说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不会大出血,只是会少量出血,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经历过一次出血之后,保守的,第二次直接大出血进ICU,而且出血不吸收,止不住……
2、延髓肿瘤术后——今天是ICU第二次允许探视,而今天也是妈妈插管的15天,气管切开的第7天,在ICU的第30天了。延髓残余的肿瘤又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她的免疫系统,吞咽,心跳和呼吸,恢复更加困难……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关键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切除,然而,如果说神外手术是外科手术中的喜马拉雅山脉,那么脑干位置的切除手术就是珠穆朗玛峰。
脑干是生命中枢,主管呼吸、心跳、意识、运动、感觉等,一旦在术中损伤,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令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
脑干体积小,神经核团集中,任何一个细微的操作偏差,都可能造成损伤。
基于以上两点,该部位的手术风险极高,以至于一度被视为手术禁区。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进步以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和神经系统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其手术成为可能。然而时至今日,脑干肿瘤切除术的仍是难中之难。
脑干控制人的心跳、血压、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大部分由延髓控制。
延髓解剖关系复杂、位置深,切除肿瘤时手术入路需要穿过颅骨避开颅底动脉、静脉窦、颅神经等手术难度很高。
这里一旦出了问题,患者将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
因此,延髓肿瘤初次手术及手术主刀的选择尤为重要。
300+成功案例!让这种脑干肿瘤走出禁区
INC德国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他倾30多年心力在手术“禁区”上的脑干得到了卓越的临床效果。小小的脑干上,根据肿瘤生长形态特点可以有十几种手术入路,若不是经验丰富,何能“小中见大不同”?
30多年脑干手术手术经验和300多台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成功案例,根据中脑、脑桥、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的位置和影像学特点的不同、为病人决定适宜的手术时机及入路选择、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脑干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入路依据肿瘤具体形态特点可选择远外侧入路、后正中入路,具体的手术入路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主刀医生的医学知识及经验而具体制定。
1、手术干预是金标准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不是肿瘤,它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在临床非常常见,有症状的也不少,主要的症状是癫痫、慢性出血、神经功能障碍等。脑干部位的位置深在,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巴教授的经验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干预还是首选,因为多数情况下可以安全切除病变,不残留,也不产生更多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也有其特殊性,出血率还有引起功能障碍的机会更多一些。所有说越是深在的,越应该以手术为主。
2、手术入路是关键,自己和自己的较量
巴教授强调一定要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对于手术及预后都会有一个好的影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全切除病变以及尽可能地保护正常脑干组织,为此,根据肿瘤生长的具体位置和形态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安全的脑干安全区切口的选择以及恰当的手术技巧、手术辅助设施的应用尤为重要。每一个病例都是都很特殊的,都有形态学上的区别,基本没有两个完完全全一样的海绵状血管瘤。
术前,对每一位患者病灶的深入了解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所有影像学上看起来一样的,哪怕同等难度的手术其实它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巴教授每一次在做手术前,会认真地研析每一个患者的影像学的资料,了解病变的前后、左右的比邻关系,只有做到百分之百地了解病变的特性,才能做到手术中游刃有余,他们的生命安全和手术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巴教授对脑干等深入位置的这些核团、神经纤维束以及手术入路娴熟于心。我们知道解剖是神经外科的基础和灵魂,特别对于脑干这类高难度手术,巴特朗菲教授对于青年医师提出建议。
“首先需要了解脑干的大体解剖和纤维束/核团的解剖。当我还是神经外科住院医生时,在我的主任Wolfgang Seeger教授(1929-2018)的指导下,进行过脑干的标本解剖,这对我开展手术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对于手术入路更是精益求精,选择手术入路的时候,巴教授还会进行对比,自己和自己对比。同样一个位置,他曾经选择了何种入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有何不同。当为下一个患者选择入路的时候,他会把这些经验参考进去。入路因病灶的位置不同而选择,因患者情况的不同而选择,通过大脑自然腔隙到达病灶。
3、巴教授个人手术案例系列
▼截止到2022年,巴教授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个人手术系列
▼巴教授延髓案例系列
案例1:46岁女性,高位颈髓-脑干延髓脑桥海绵状血管瘤,构音障碍、肢体无力、面部麻木、步态不稳。远外侧入路显微镜下全切肿瘤,无脑水肿、出血等。术后第10天顺利拆线并出院,肢体无力、麻木、发音、步态不稳较术前明显好转。
案例2:术后10年随访,状态良好
案例3:2次出血导致平衡问题,术后得到恢复
案例4:第一次出血头痛,第二次出血吞咽困难,步态障碍、复视,术后恢复良好
2019年至今,这位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巴特朗菲教授多次来华进行示范手术,完成了数台高难度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交流。点击阅读:300+成功案例!让这种脑干肿瘤走出禁区,原来手术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