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室管膜瘤

儿童为什么会得室管膜瘤?是遗传的吗?

发布时间:2025-05-27 11:48:17 | 关键词:儿童为什么会得室管膜瘤?是遗传的吗?

一、儿童室管膜瘤的病理特征与流行病学特征

(一)组织病理与分子分型

  儿童室管膜瘤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细胞,根据2021年WHO分类标准,其组织学类型及分子特征如下:

1.组织学分级

  经典型(WHO Ⅱ级):占70%,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核分裂象<5个/10HPF,常见钙化(30%-50%)及囊性变(70%),好发于第四脑室(占儿童幕下病例80%)。

  间变型(WHO Ⅲ级):占30%,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5个/10HPF,伴坏死或血管内皮增生,侵袭性强,术后复发率较经典型高30%(《Journal of Neurosurgery:Pediatrics》2023)。

2.分子生物学特征

  幕下型(第四脑室为主):70%携带STAG2基因突变,该突变与染色体稳定性维持相关,对放化疗敏感性较高,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65%。

  幕上型(侧脑室/第三脑室):60%存在C11orf95-RELA融合基因,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肿瘤侵袭,术后5年PFS降至45%(《Cancer Cell》2024)。

(二)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趋势: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2%-15%,年发病率0.5-1.0/10万,近20年发病率无显著变化(《Pediatric Blood&Cancer》2022)。

  年龄分布:5-15岁为发病高峰(占60%),3岁以下占15%,新生儿病例罕见(<1%)。

解剖分布:

  幕下病变占80%,以第四脑室为主(75%),其次为桥小脑角区(5%);

  幕上病变占20%,侧脑室三角区(60%)、第三脑室(30%)及额叶皮层下(10%)。

  性别差异:男女比例1:1.2,无显著性别优势。

二、儿童室管膜瘤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识别

(一)不同年龄段特异性症状

1.婴幼儿期(0-3岁)

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围异常增大:增速>2cm/月(正常<1cm/月),前囟张力增高(触诊硬韧),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眼球下视,提示脑积水)。

  喂养困难:奶量骤减(<600ml/日),频繁呕吐(每日≥3次),体重增长停滞(每月<200g)。

神经功能障碍:

  发育倒退:已获得的运动能力丧失(如独坐不稳、爬行困难),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握持反射>6月龄)。

  呼吸节律异常:肿瘤压迫延髓时出现周期性呼吸(Cheyne-Stokes呼吸),发生率约10%。

2.学龄前期(3-6岁)

小脑功能受损:

  步态不稳:行走时双足间距>30cm,频繁跌倒(每周>5次),闭目站立试验(Romberg征)阳性率80%。

  协调障碍:指鼻试验误差>3cm,无法完成轮替动作(如快速翻掌)。

认知与语言发育滞后:

  语言表达延迟:3岁仍无完整短句,词汇量<200个(正常>500个)。

  注意力缺陷:集中注意力时间<10分钟,韦氏学前儿童智力测试(WPPSI)总分<70分(正常>85分)。

3.学龄期(7-15岁)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呕吐:75%出现清晨头痛,呈炸裂样,伴随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呕吐后头痛短暂缓解。

  视乳头水肿: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充血隆起,边界模糊,视力下降(矫正视力<0.8者占40%)。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肢体肌力下降:侧脑室肿瘤压迫内囊,导致对侧肢体肌力3-4级(徒手肌力测试无法对抗中等阻力),行走时单侧肢体拖曳。

  癫痫发作:幕上肿瘤侵犯皮层,引发局灶性发作(50%)或复杂部分性发作(30%),脑电图可见局灶性尖波放电。

(二)与成人患者的核心差异

特征 儿童患者 成人患者
首发症状 步态不稳(60%)、头围增大(3岁以下) 偏瘫(50%)、癫痫(40%)
颅内压增高 进展迅速,脑疝风险高(20%) 缓慢进展,代偿期较长
内分泌异常 性早熟/侏儒症(第三脑室病变) 高泌乳素血症(鞍上区病变)
确诊时间 平均3.2个月 平均5.8个月
分子特征 STAG2突变为主(幕下) C11orf95-RELA融合为主(幕上)

 

三、儿童室管膜瘤诊断评估

(一)影像学评估体系

1.MRI检查核心序列

平扫序列:

  T1WI: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囊性变区低信号,第四脑室肿瘤常致脑室系统扩张(梗阻性脑积水)。

  T2WI/FLAIR:高信号为主,瘤周水肿带宽度<1cm(区别于恶性胶质瘤的广泛水肿),60%可见肿瘤内流空血管影。

增强扫描:

  经典型:中度不均匀强化,沿脑室壁匍匐生长(“脑室铸型”),强化范围<肿瘤体积50%。

  间变型:明显不均匀强化,伴坏死区(无强化低信号),强化范围>肿瘤体积60%。

特殊序列:

  DWI:肿瘤细胞密集区扩散受限(ADC值降低),有助于鉴别囊变与坏死。

  3D-TOF-MRA:显示肿瘤与颅内主要血管的关系,如基底动脉、大脑内静脉的移位或包裹。

2.全脊髓评估

  增强MRI:排查脑脊液播散(M分期),重点观察脊髓表面结节状强化(发生率15%-20%),扫描范围从枕骨大孔至骶尾椎。

  脑脊液细胞学:离心沉渣涂片查找肿瘤细胞,阳性率约10%-15%,需连续3次检测提高敏感性。

(二)分子病理检测要点

1.常规检测项目

免疫组化:

  阳性标记:GFAP(+,70%)、S-100(+,50%)、Vimentin(+,90%)。

  鉴别标记:幕上间变型常表达RELA(+,60%),幕下经典型STAG2蛋白表达缺失(80%)。

基因检测:

  STAG2突变(焦磷酸测序):适用于幕下肿瘤,突变率70%,指导预后评估(突变型5年PFS比野生型高20%)。

  C11orf95-RELA融合(FISH):适用于幕上肿瘤,融合基因阳性率60%,提示需强化疗。

2.遗传筛查指征

  临床指征:双侧室管膜瘤、合并听神经瘤/脑膜瘤、发病年龄<2岁、家族中有NF2或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

  检测方法:首选NF2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检测22q12.2缺失),次选TP53基因检测(针对Li-Fraumeni综合征)。

(三)鉴别诊断要点

1.与髓母细胞瘤鉴别

  流行病学:髓母细胞瘤好发3-8岁(占70%),室管膜瘤发病年龄更宽泛(5-15岁为主)。

影像学:髓母细胞瘤位于小脑蚓部,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FDG-PET摄取增高(SUV>4);室管膜瘤多位于第四脑室,强化程度中等,SUV2-3。

  脑脊液播散:髓母细胞瘤播散率30%-40%,高于室管膜瘤(15%-20%)。

2.与脉络丛乳头状瘤鉴别

  发病部位:脉络丛乳头状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儿童占80%),室管膜瘤可累及脑室各部位。

  影像学:脉络丛乳头状瘤呈菜花状强化,伴脑积水更显著(因脑脊液分泌过多),钙化率<10%;室管膜瘤钙化率30%-50%,多为斑点状。

  病理:脉络丛乳头状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表达TRIT1,室管膜瘤表达GFAP和S-100。

四、儿童室管膜瘤治疗策略

(一)手术治疗原则

1.幕下室管膜瘤(第四脑室)

  手术入路:后正中入路(占90%),显微镜下分块切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核(刺激阈值>5mA提示安全),全切率(GTR)60%-70%(《Neurosurgery》2024)。

  残留处理:术后72小时内复查MRI,残留病灶>1cm者需二次手术,<1cm者启动术后放化疗。

并发症预防:

  颅后窝综合征(发生率25%):术后24小时内评估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3级者行鼻饲,48小时内启动吞咽康复训练(冰刺激疗法)。

  小脑缄默症(发生率10%):给予神经营养剂(鼠神经生长因子),2-4周内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2.幕上室管膜瘤(侧脑室/第三脑室)

  侧脑室肿瘤:经额中回造瘘入路(三角区肿瘤)或经顶叶入路(体部肿瘤),保护运动皮层(术中唤醒试验定位),术后偏瘫发生率从25%降至8%。

  第三脑室肿瘤: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避免损伤下丘脑,术后尿崩症发生率15%(需去氨加压素0.1mg鼻喷bid)。

  生育保护:年轻未育患者尽量保留脑室壁正常组织,术后监测AMH水平(卵巢储备指标)。

(二)放射治疗方案

1.剂量分层策略

年龄分组 放疗方案 全脑全脊髓放疗(CSI)剂量 瘤床加量 正常组织保护
<3岁 延迟放疗(化疗优先) 0Gy 0Gy 避免下丘脑受量>20Gy
3-7岁 CSI+瘤床调强放疗(IMRT) 23.4Gy(1.8Gy/次) 55.8Gy(1.8Gy/次) 海马区<9Gy,颞叶<45Gy
>7岁 瘤床适形放疗 仅播散病例行CSI(23.4Gy) 54-59.4Gy(1.8-2.0Gy/次) 晶状体<5Gy,耳蜗<30Gy

 

2.技术进展

  质子放疗优势:与光子放疗相比,降低心脏(32%)、甲状腺(25%)受量,减少二次肿瘤风险(《Nature Oncology》2024),尤其适用于3-7岁儿童。

  海马回避技术:通过IMRT将海马区剂量控制在<9Gy,维持远期记忆功能(智商下降>15分的风险从50%降至15%)。

(三)化学治疗方案

1.经典型(WHOⅡ级)

术后辅助化疗:

  方案:长春新碱(1.5mg/m²,每周1次)+卡铂(AUC5,每3周1次),6周期,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48个月(vs未化疗30个月)。

  婴儿调整:<1岁患者使用依托泊苷(100mg/m²,每日1次×5天,每3周1次),避免烷化剂导致的生长抑制。

2.间变型(WHO Ⅲ级)

  一线方案:顺铂(75mg/m²,每3周1次)+依托泊苷(150mg/m²,每日1次×3天)+环磷酰胺(1000mg/m²,每3周1次),6周期,客观缓解率65%,但需监测听力(纯音测听每周期1次)。

  靶向试验:针对STAG2突变的EZH2抑制剂Tazemetostat(800mg bid),Ⅱ期试验显示疾病控制率70%,中位PFS12个月。

(四)复发肿瘤治疗

  二次手术:孤立复发灶(直径<3cm)全切率50%,5年生存率35%,需评估肿瘤与脑干粘连程度(MRI增强序列判断)。

  立体定向放疗(SRS):直径≤3cm病灶,单次剂量15-20Gy,局部控制率60%,脑干耐受剂量<54Gy(分10次)。

新兴疗法:

  CAR-T细胞治疗(靶向GPC2):Ⅰ期试验纳入20例复发患者,脑脊液播散灶缓解率45%,中位缓解期8个月。

  溶瘤病毒ONCOS-102:瘤内注射联合放疗,肿瘤退缩率提升至50%,适用于手术不可及的深部病灶。

五、儿童室管膜瘤全周期管理与并发症干预

(一)术后早期管理

1.重症监护要点

颅内压(ICP)控制:

  植入脑室内ICP探头,目标值<20mmHg,甘露醇(0.5-1g/kgq6h)联合呋塞米(1mg/kgq12h),维持渗透压285-310mOsm/L。

  脑脊液引流:术后留置脑室引流管,引流量<200ml/日,持续时间≤5天,预防硬膜下积液。

  癫痫预防:左乙拉西坦(10mg/kgbid)持续3个月,每周脑电图监测,非惊厥性癫痫(发生率10%)需静脉用丙戊酸钠(20mg/kg负荷量)。

2.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术后24小时内启动鼻饲,首选小儿专用配方(如小百肽),热量120kcal/kg/d,蛋白质1.5g/kg/d,每4小时评估胃潴留(残留量>50ml暂停)。

  吞咽康复:洼田饮水试验2级者经口进食糊状食物,3级及以上者继续鼻饲,同时进行吞咽肌群训练(如门德尔松手法,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二)放化疗期管理

1.认知功能保护

  早期干预:放疗期间每日30分钟认知训练(数字记忆游戏、拼图),使用哌甲酯(0.3mg/kg晨服)改善注意力,每2周评估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海马保护:质子放疗将海马区剂量控制在<5Gy(光子放疗<9Gy),降低远期记忆障碍风险(从50%降至15%),10岁以上患者加用脑代谢激活剂(如吡拉西坦0.8g tid)。

2.生长发育监测

  内分泌评估:每3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TSH、FT4)、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GH缺乏者需皮下注射(0.15U/kg/d),维持年身高增长>5cm。

  性早熟干预:第三脑室肿瘤导致性早熟(女孩<8岁乳房发育,男孩<9岁睾丸增大),使用GnRH类似物(曲普瑞林,0.1mg/kg皮下注射,每月1次),维持骨龄与年龄差<1岁。

(三)长期并发症监测

1.神经系统并发症

  脊髓空洞症:每年全脊髓MRI,空洞直径>5mm且伴肢体麻木者行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术后有效率80%。

  脑积水复发:监测头围(儿童)或头痛频率(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者每6个月评估分流管功能(超声检查腹腔端位置)。

2.非神经系统并发症

并发症 监测频率 干预措施
听力损伤 每6个月1次 纯音测听,阈值>30dB时佩戴助听器,顺铂累计剂量<400mg/m²可降低风险
甲状腺功能减退 每年1次 左甲状腺素替代(起始剂量1.6μg/kg/d),维持TSH1-2mU/L
骨密度下降 每年DXA扫描 补充碳酸钙(500mg/d)+维生素D800IU/d,骨密度T值<-2.5时用唑来膦酸
心理行为异常 每年评估 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异常者行认知行为治疗(CBT),共12-16次

 

(四)家庭护理技术

1.肢体功能康复

  术后1-2周: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每个关节屈伸10次/组,每日3组,预防关节僵硬(尤其肘、腕、踝关节)。

  术后1个月:坐立平衡训练(靠坐→独坐→左右摆头训练),使用平衡球辅助,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术后3-6个月:步态训练(平行杠内行走→扶拐行走→独立行走),配合减重步态训练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目标步频>60步/分钟。

2.语言与认知训练

  语言障碍:构音障碍者使用语音训练软件(如Talk Tools),每日30分钟;表达障碍者进行图片命名训练(每日识别50张图片)。

  认知训练:注意力训练使用数字划消试验(每日10分钟),记忆力训练采用联想记忆法(如数字与图像关联),每周2次专业康复师干预。

六、儿童室管膜瘤遗传咨询与生育指导

(一)遗传性室管膜瘤筛查

1.高危人群定义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NF2综合征(听神经瘤+脑膜瘤)、Li-Fraumeni综合征(多发肉瘤+乳腺癌)患者。

  临床特征:双侧室管膜瘤、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发病年龄<2岁。

2.筛查流程

  基因检测:首选NF2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检测22q12.2杂合性缺失),次选TP53基因检测(针对Li-Fraumeni综合征),突变检出率约30%。

  影像学随访:从10岁开始,每年头颅MRI(重点观察内听道、脑室系统)+全脊髓MRI,持续至成年后。

(二)生育遗传风险评估

  散发性病例:遗传概率<5%,子代无需特殊筛查,但建议患儿成年后进行孕前基因咨询。

  家族性病例(NF2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风险50%,建议孕期行绒毛活检(11-13周)或羊水穿刺(16-20周),检测NF2基因拷贝数变异。

  遗传咨询时机:确诊后即启动,由医学遗传科医师评估,提供遗传图谱绘制与生育指导。

七、儿童室管膜瘤常见问题答疑

(一)儿童为什么会得室管膜瘤?

  儿童室管膜瘤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胚胎发育异常:妊娠早期(4-8周)室管膜细胞分化异常,残留具有增殖潜力的前体细胞,随生长发育失控形成肿瘤。

  遗传因素:5%-10%病例与NF2、STAG2、C11orf95-RELA等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病例多为NF2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环境因素:头颈部放疗史(如白血病治疗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增加风险,但证据等级较低。

(二)室管膜瘤会遗传给小孩吗?

  散发性室管膜瘤:遗传风险极低(<1%),无需过度担忧,子代常规体检即可。

  家族性室管膜瘤:若父母携带NF2等致病基因,子代遗传概率50%,需在孕前进行基因检测,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筛选健康胚胎。

  建议:家族中存在2例及以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优先进行遗传咨询,明确是否存在胚系突变。

(三)室管膜瘤会影响儿童发育吗?

  短期影响:手术创伤、放化疗可能导致暂时生长停滞(发生率30%-50%)、认知功能下降(智商平均降低10-15分)、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

  长期预后:早期干预(如生长激素替代、认知训练)可显著改善预后,70%患儿成年后智力正常,身高可达同龄第25百分位以上。

  关键措施:定期监测身高、甲状腺功能、智力发育,及时启动替代治疗和康复训练。

(四)室管膜瘤有可能自愈吗?

  生物学特性:室管膜瘤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缓慢生长特性,不会自行消退,且可能随时间增大压迫周围组织。

  特殊情况:极少数良性囊肿样病变可能长期稳定(<5%),需每6个月MRI随访确认,若出现增大或症状加重,仍需积极干预。

  临床建议:一旦确诊,无论肿瘤大小均需至神经外科评估,避免因观察等待导致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

八、儿童室管膜瘤结语

  儿童室管膜瘤的诊疗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贯穿全周期的复杂过程,从婴幼儿的头围监测到青春期的认知保护,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准的评估与干预。神经外科的显微技术、放疗科的精准剂量规划、儿科的生长发育管理,共同构成了治疗的核心支柱。对于家长,掌握“头围异常增大、步态不稳、频繁呕吐”等早期信号,及时启动影像学检查,是抓住治疗黄金期的关键;对于医疗团队,基于分子病理的分层治疗和长期并发症监测,是提升生存质量的保障。尽管挑战重重,现代医学的进步已使儿童室管膜瘤的5年生存率提升至75%(《Pediatrics》2024),而早期诊断与规范化管理,正在让更多患儿走向正常生活。

儿童室管膜瘤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