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定要在脑子上开个刀吗?真的安全吗?有没有后遗症?开颅后的疤痕有多大?多久能够痊愈?”
很多脑瘤患者惧怕手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需要“开颅”。开颅手术十分依赖于主刀医生的手术经验和技术基础,涉及大脑这一复杂的”中枢“器官,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大出血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但得了脑瘤只有开颅手术和保守观察两种方案吗?
其实不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神经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已经在神经外科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即是其中领域之一。
哪些颅咽管瘤适用于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这种微创技术有哪些优势?下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分享。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的适应症——适用于绝大多数颅咽管瘤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利用鼻腔自然通道直达病灶区域,通过垂体与视神经之间的生理间隙进行精细操作。若术前影像提示该通道空间充分,则存在进行该入路手术的条件。是否适合这种微创方式,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1. 肿瘤生长位置
适用于:肿瘤主体位于颅脑中线区域,未超过颈内动脉分叉外侧边界
不建议:明显向颅脑两侧扩展的肿瘤。但如果肿瘤虽累及颈内动脉外侧区域,但范围局限且该区域为囊性结构时,仍有较高切除概率。
2. 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当肿瘤完全包裹重要血管/神经,或复发肿瘤与周围组织形成致密粘连(常见于既往开颅术后),经鼻手术风险将显著上升
3. 肿瘤特性
适用于:囊性肿瘤、中等程度血供、质地较软的肿瘤
高风险类型:实性肿瘤、质地坚韧且血供丰富(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
绝大多数颅咽管瘤适合行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但仍需根据具体病例特征进行个体化决策。
神经内镜技术的三大相对优势
1、手术入路更匹配
大多数颅咽管瘤生长的位置,正好在鼻腔到脑部的自然通道方向上。通过鼻腔进入时,可以直接利用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最大的空隙(垂体与视神经之间的区域)进行操作,无需过度分离或牵拉脑组织、血管和视神经。
2、安全暴露肿瘤
打开外层保护膜(硬膜和蛛网膜)后,肿瘤就能直接显露出来。由于手术方向和肿瘤生长方向一致,视线不会被视神经、大脑血管等重要结构遮挡,因此切除肿瘤相对简单。
3、高清视野保护关键组织
内镜镜头可以近距离、广角观察肿瘤周围:可清楚分辨肿瘤与垂体、视神经、脑血管的关系,明确肿瘤的起源,在最大限度地保护下丘脑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全切除。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案例两则——复杂颅咽管瘤均实现全切
颅咽管瘤因其解剖位置特殊(邻近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及重要血管),肿瘤全切除难度大,术中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
尽管如此,手术仍是颅咽管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在充分保护垂体‑下丘脑功能及视路结构的前提下积极追求全切除,是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基础。因此,在进行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时,尤其需要审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主刀医生。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内镜委员会前主席Henry W.S. Schroeder教授(施罗德教授)是国际神经内镜手术的精尖大咖,他拥有20余年的神经外科疾病诊疗经验。
此特别节选施罗德教授的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颅咽管瘤手术的两则经典案例。两例颅咽管瘤都得到了完全切除,且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垂体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保留。
案例 1:72岁,颅咽管瘤,缓慢进行性精神衰退
术前CT:显示大的囊性颅咽管瘤,伴有闭塞性脑积水。第三脑室中囊性肿瘤的脑室系统大大增大。
手术方法:小钻孔神经内镜下肿瘤微创切除术
术后情况:肿瘤被完全切除。脑积液循环恢复正常,术后患者恢复地很好,记忆障碍消退,垂体功能保留。
案例 2:57岁,高度视力丧失、视野受限,颅咽管瘤。眼科检查显示左侧0.1和右侧0.2的视力以及高级双时间偏盲。
术前MRI:不对称的对比吸收性鞍上病变。
手术方法:神经内镜下颅咽管瘤微创切除术
术后情况:术后14天视野确定已经显示出外部边界的明显改善。视力右侧为1.0.左侧为0.9.短期尿崩症也已完全消退。术后一年MRI显示完全肿瘤切除,保留垂体姿势和脑下垂体。手术后2年,没有复发性肿瘤。
INC国际颅咽管瘤瘤手术大咖

INC施罗德教授相关阅读
颅咽管瘤手术怎样才算成功?施罗德教授:全切肿瘤+功能保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