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懒癌”,该手术吗?
如果选择等待,放任肿瘤自行生长,那么……等来的很有可能是一份巨大的“惊喜”——体积27cm³的脑膜瘤。
人到中年,我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头痛、眼花重影,本以为都是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到医院却检查出了肿瘤:位于天幕的脑膜瘤。医生告诉我,这个位置的脑膜瘤通常生长缓慢,很多人都是在肿瘤体积很大时才出现症状的。
迷茫之中,我问医生:“可以手术吗?”
接诊的医生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思考后回答:“从影像上看,你的肿瘤位置距离头皮远,术中需要穿过很深的正常脑组织以及相应血管,所以手术入路不清晰,很多情况下往往只能切除一点。加上手术难度极大,很可能出现切除率较低,甚至是术中出血而提前终止手术的情况。即使手术做了,也可能造成偏瘫等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在当前岩斜区脑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最好是选择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恍恍惚惚走出医院,脑海中还在不断地回想着“只能切除一点”、“手术难度极大”、“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等等话语。我掏出手机,颤抖着输入了“天幕脑膜瘤”这几个字。
有人在科普:天幕肿瘤会对脑干、颅神经(常见III, VI, V)、颞叶内侧或小脑产生压迫效应,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与静脉窦和神经结构的关系,手术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有人分享遭遇:妈妈一开始是行走不稳,后来发展为偏瘫,等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网络上的病友们症状不尽相同,有的是视力障碍,有的是三叉神经痛,还有的是吞咽困难。但是我们的相同点却出奇地一致,那就是:有手术希望吗?
这一刻,我不想成为被“抛弃”的人。
MR显示,肿瘤起源于天幕并向岩斜坡延伸,界限清晰,为轴外肿瘤,明显压迫脑干,瘤周无水肿,均匀增强强化,支持脑膜瘤的初步诊断。
几天后,我再次来到福教授的诊室,他给了我一份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福教授:“手术前需要进行血管造影以及栓塞,以识别主要的供血动脉,从而便于手术中的切除操作并减少手术风险,之后我们团队再进行肿瘤的切除手术。”
看着手中这份详细的手术方案,我最终选择相信福教授及其团队。不能再等下去了,我不敢想象肿瘤在我的脑子里一直生长,现在是27m³,之后就是30m³、33m³、40m³……到那时,恐怕谁都救不了我。
手术那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在麻醉彻底夺去我的清醒意识之前,最后浮现在我眼前的,是家人为我求来的那枚平安符。
我无法预测自己是否能够平安,唯一能确定的是,我没有被放弃,无论是被自己,还是被医生。
手术方案执行
STEP 01 常规二维血管造影
![通过常规的二维血管造影技术,观察到由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垂直段供血的肿瘤染色并不显著。](https://www.incsg.com/uploads/allimg/250212/2-250212143U3144.png)
通过常规的二维血管造影技术,观察到由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垂直段供血的肿瘤染色并不显著。
肿瘤周围的动脉存在明显的占位效应,这种效应主要影响了左侧大脑后脉和脉络膜动脉。
STEP 02 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通过对比注射碘对比剂进入左侧椎动脉前后的情况,诊断出了起源于脉络膜动脉(SCA)并向肿瘤供血的丰富动脉网络,即小脑幕动脉。随后,对此动脉进行的选择性导管插入和选择性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了其供血起源。](https://www.incsg.com/uploads/allimg/250212/2-2502121439544G.png)
通过对比注射碘对比剂进入左侧椎动脉前后的情况,诊断出了起源于脉络膜动脉(SCA)并向肿瘤供血的丰富动脉网络,即小脑幕动脉。随后,对此动脉进行的选择性导管插入和选择性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了其供血起源。
STEP 03 术前栓塞
![选择性栓塞导致肿瘤后部部分去血管化(蓝色箭头),这有助于手术摘除。肿瘤的前部仍然由海绵窦内ICA的分支供血(绿色箭头),在手术过程中这些分支被凝固处理。血管造影显示结果令人满意,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https://www.incsg.com/uploads/allimg/250212/2-250212144022O2.png)
选择性栓塞导致肿瘤后部部分去血管化(蓝色箭头),这有助于手术摘除。肿瘤的前部仍然由海绵窦内ICA的分支供血(绿色箭头),在手术过程中这些分支被凝固处理。血管造影显示结果令人满意,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STEP 04 切除手术
![手术采用以颧骨根部为基点的颞部开颅方法,并实施了前岩骨切除术(即Kawase入路),脑膜瘤被逐步切除。](https://www.incsg.com/uploads/allimg/250212/2-250212144054436.png)
手术采用以颧骨根部为基点的颞部开颅方法,并实施了前岩骨切除术(即Kawase入路),脑膜瘤被逐步切除。
通过对特定分支进行选择性栓塞实现了肿瘤的去血管化处理。因此,肿瘤的上部区域呈现无血管状态。而肿瘤的下方区域仍由供应的SCA近端内侧硬脊膜天幕动脉保持血供。
醒来后,我再次看到了我的主刀医生福教授。他笑着对我说,手术很顺利。
“你的肿瘤已经完全切除了,周围的颅神经均得以保留,从目前看来,你的神经学功能保持正常。术后进行的脑部MR检查也显示没有脑水肿现象。”
不过,他也提醒我,之后可能会产生头痛的问题,但除此之外,不会再有因肿瘤而产生的其他不适。
称得上皆大欢喜的结局,我的家人陪伴在我身边,听到福教授的话顿时喜极而泣,纷纷感谢他的辛苦和高超的技术。而此刻躺在病床上的我不由得望向窗外,居然也是一片万里无云的晴空。
幸好我没有放弃,也没有被放弃。与世界上无数脑膜瘤患者一样,我们全力以赴,只愿没有一败涂地。
后记: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对于脑膜瘤患者而言,肿瘤虽“懒”,手术治疗却不能“懒上加懒”,否则等到肿瘤增大、侵犯神经血管甚至产生神经损伤时,手术早已危机四伏、难上加难。
INC国际脑膜瘤专家团
HelmutBertalanffy 教授(德国)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
欧洲神外知名杂志《Neurosurgical Review》主编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提名委员会前任主席
世界神经外科学院创始会员
美国神经外科学院通讯会员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
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
擅长领域: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处的病变等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以及各种椎管内肿瘤等。
Henry W.S.Schroeder 教授(德国)
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内镜委员会前主席
欧洲神经内镜学会前主席
德国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协会前主席
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Greifswald University)神经外科教授兼主席
德国颅底外科学会科学委员会成员
擅长领域:内镜神经、内镜颅底手术、鼻内镜颅底手术、微创神经导航脑颅内手术、周围神经手术、癫痫手术等。
Sebastien Froelich 教授(法国)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
巴黎狄德罗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
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2008-2011)
欧洲颅底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
法国斯特拉斯堡IRCAD Neuro-ENT-Skull基础课程主任
台湾IRCAD神经-ENT-Skull基础课程主任
擅长领域:脊索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的单鼻孔入路经蝶窦手术切除、显微外科手术。
Tiit Mathiesen (瑞典)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伦理委员会主席
欧洲神外协会(EANS)官方杂志《Acta Neurochirurgica》主编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教育中心主任(2009-2016)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经外科教授,高级顾问
擅长领域:脑膜瘤、脑海绵状血管瘤、第三脑室病变、颅底和血管手术、个体化和组合式显微放射外科手术。
William T. Couldwell 教授(美国)
世界神经外科学院(WFNS)主席
神外知名杂志《Neurosurgical Focus》现任主编
美国神经外科学院主席(2016-2017)
国际脑膜瘤协会主席(2016)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主席(2013-2014)
美国神经外科委员会主任(2006-2012)
美国犹他州大学神经外科现任教授和主席
擅长领域:脑膜瘤、脑胶质瘤、脑动脉瘤、中风、创伤性脑损伤等的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