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9岁女儿扛过5cm脑海绵状血管瘤:从癫痫频发到重返校园,我们挺过来了

发布时间:2025-10-07 09:46:31 | 关键词:9岁女儿扛过5cm脑海绵状血管瘤:从癫痫频发到重返校园,我们挺过来了

  9岁女孩晶晶在课堂突发意外状况,身体出现无征兆的剧烈抽搐,被诊断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首次发作。在随后的六个月期间,此类症状多次反复出现。

  以往的快乐被持续头痛与恐惧感所取代。晶晶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担心在同学面前突然发病,心理产生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父母目睹孩子遭受病痛折磨,辗转多家医院求诊,最终通过CT与MRI检查明确病因:左侧额叶深部存在一个约5厘米大小的脑海绵状血管瘤,该病灶是导致顽固性癫痫的根本原因。

(a)和(b) MRI T1W、T2W轴位图像显示混合信号的网状核心,代表不同退化状态的血液,注意T2W图像(b)中含铁血黄素的低聚晕

(a)和(b)MRI T1加权、T2加权轴位图像显示混合信号的网状核心区域,代表不同退化阶段的血液成分;特别注意T2加权图像(b)中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晕环。

该部位手术风险较高的原因解析

  解剖位置因素至关重要:瘤体位于左侧额叶区域,该区域作为大脑的"高级功能中枢",负责思维、计划、个性情感及自主运动功能。病灶位置深在,处于脑组织核心区域,周围遍布重要神经纤维束。

  手术需要精确平衡两方面因素:手术目标为"完全切除",既要完整切除血管瘤本体,也需要切除周围被异常电活动影响的胶质组织,从而从根源上杜绝癫痫发作。这就要求主刀医生在毫米级尺度上进行精准操作——切除范围过多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如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切除不足则可能导致癫痫复发。

显微照片显示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有大量的扩张内皮衬里的可变大小的血管通道,没有壁肌或弹性纤维嵌在胶原组织的基质中。同时注意周围神经实质内的相关神经胶质增生、钙化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显微图像显示大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特征,可见大量扩张的内皮衬里、不同尺寸的血管通道结构,血管壁缺乏肌层或弹性纤维成分,病灶嵌于胶原组织基质中。同时可见周围神经实质内伴有神经胶质增生、钙化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等继发性改变。

手术治疗全过程:从手术操作到病灶全切

  手术室内实施左额部开颅手术,主刀医生在神经导航系统精准引导下,谨慎避开重要功能区域,准确抵达病灶位置。最终,大小约5.4厘米的病变组织及周围胶质组织被完整切除。

术后九个月随访评估结果

  术后第一天,晶晶意识恢复后表示:"妈妈,头部不痛了。"她能够顺利完成左手抬起动作,并能准确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画名称。

  术后九个月随访检查显示,所有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晶晶已经完全重返校园环境,享受着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快乐童年生活。她重新拿起画笔进行创作,作品依然展现出绚丽的天空图景。

案例来源:Asian J Neurosurg. 2012 Oct-Dec; 7(4): 220–222. doi: 10.4103/1793-5482.106660

INC国际脑血管专家巴特朗菲教授背景

INC国际脑血管专家  巴特朗菲教授

  巴特朗菲教授作为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现任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专业擅长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及各类椎管内肿瘤手术。

  巴特朗菲教授曾接受来自欧洲、中东、北非、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南非和智利等40个国家的学术邀请,出席40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神经外科大会特邀发言人,为世界神经外科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在颅底外科和脑脊髓显微血管病变治疗领域具有深厚造诣。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电话:
病情:

大家都在看

INC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中国患者案例

中国患者案例

Cases of Chinese Patients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