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性血流冲击下,动脉壁会发生进行性扩张,一旦超过血管壁承受阈值时,则可能发生破裂出血,引起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会引发昏迷,甚至生命危险。
如果动脉瘤较大、位置特殊或者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主要方式包括微创血管内介入手术(动脉瘤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和血管搭桥手术三类。
对于大多数动脉瘤,是否有普适性的手术步骤?而对于特定位置的动脉瘤,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手术中又有哪些注意措施?
动脉瘤手术常规步骤
未破裂动脉瘤如同潜伏的“炸弹”,选择保守观察还是手术干预,取决于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破裂风险,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而除巨大、部分血栓形成、钙化以及梭形扩张的动脉瘤等复杂病例外,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则基本相似:
- 开颅
- 通过释放脑脊液、尽可能清除有占位效应的颅内血肿来降低颅压,使脑组织松弛。
- 暴露并控制载瘤动脉的近端和远端,在临时阻断载瘤血管的情况下,小心游离出动脉瘤的瘤颈。
- 在瘤颈处放置临时阻断夹,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 进一步将动脉瘤体从包绕的周围结构中分离下来,并尽可能进行瘤体的塑形,以便于夹闭。
- 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永久夹闭动脉瘤,并确认周围血管的通畅性。
- 彻底清除残余的颅内血肿。
- 局部采用浸透罂粟碱的速即纱湿敷,以预防血管痉挛。
- 完成上述步骤后,进行关颅操作。
注意事项:
1)手术过程中需要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
2)对动脉瘤体及周围血管结构的操作,必须在确保能够控制近端血管的情况下进行。
3)对于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通常避免多次开颅。首先应处理的是破裂的动脉瘤。
不同解剖位置的动脉瘤所适用的手术入路
颅内动脉瘤的常见发生部位包括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等血管分支。由于其解剖位置具有高度可变性,需依据其具体定位(如前循环或后循环系统)和所在区域(如鞍区、桥小脑角或Willis环周围)等进行综合评估,对症选择手术入路,才能实现病灶的精准处理。
01. 前循环动脉瘤
远端大脑前动脉瘤:旁正中经纵裂入路;
远端大脑中动脉瘤:采用仰卧或侧卧位,通过额颞部开颅的手术方法。
除此之外的其余前循环动脉瘤,通常采用外侧眶上入路。
02. 后循环动脉瘤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以及起源于小脑上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瘤:颞下入路
当基底动脉分叉部高于后床突和斜坡(≥10mm):翼点入路或外侧眶上入路经侧裂
基底动脉分叉部低于后床突:乙状窦前入路
位于斜坡中1/3处的基底动脉干以及椎-基底动脉交界处的动脉瘤,乙状窦前入路通常是较为合适的选择。然而,在动脉瘤的夹闭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从基底动脉干向脑干发出的穿支血管的严重阻挡。
对于位于斜坡下1/3处的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或小脑后下动脉近端的动脉瘤,只要它们位于枕大孔上方至少10mm,就可以通过小型乙状窦后入路进行到达。
靠近枕骨大孔的动脉瘤,需要采用远外侧入路手术,以去除更多的颅骨。
远端的小脑后下动脉瘤,则可以通过远外侧入路或后方低位的正中入路来进行夹闭。
INC大咖的PCA动脉瘤治疗策略:PCA-STA搭桥术
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变,在所有颅内动脉瘤中占比不到2%,且大多数呈现为梭形。
PCA动脉瘤(PCAA)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形态和位置有关,它位于大脑的深部结构。PCA起源于基底动脉(BA)的末端,并通过后交通动脉(PCoA)与前循环形成侧支血液供应。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 World Neurosurgical Expert Grop)成员、圣路加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教授(Akitsugu Kawashima)施行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孤立术与颞浅动脉(STA)搭桥术,来治疗PCA动脉瘤。
对于未破裂的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患者,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天,持续一周。
手术采用颞下入路开颅,并使用腰大池引流50-100ml,以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利用多普勒超声引导并标记颞浅动脉(STA)的额支或顶支位置;分离出长度为10cm的STA主干作为移植段后,将切口延长至耳廓上方。
皮肤切口。实线分别代表颞浅动脉顶支投影和耳廓上切口。
将皮肌瓣上抬以暴露Henle棘和颧弓根部。随后,向STA主干移植段插管,并用肝素盐水冲洗。
在颞部开颅,形成5-6cm的骨瓣。以曲线形切开硬膜,牵拉颞叶以暴露环池并释放脑脊液,此时腰大池引流应处于关闭状态。
暴露颞后动脉(PTA)和大脑后动脉P3段的近端。STA主干移植段的长度至少应为10cm,以防止吻合后发生扭曲缠绕。将STA与PCA的P3段或PTA起始处进行吻合。
动脉吻合使用10-0单丝线进行间断缝合或9-0聚丙烯线进行连续缝合。确保吻合后PCA远端血流通畅。
使用动脉瘤夹在动脉瘤的近端和远端夹闭载瘤动脉,完成动脉瘤的孤立。
右侧梭形P2动脉瘤
43岁男性,诊断为右侧P2梭形动脉瘤,伴有血栓形成,最初接受保守治疗。在随后11年的随访中,动脉瘤扩大至15mm。
尽管动脉瘤压入内侧颞叶,但患者仍然没有症状。考虑动脉瘤逐渐增大,破裂风险较高,找到川岛教授进行手术。
川岛教授采用右侧颞下入路手术,切除梭状回的一小部分被软膜,暴露动脉瘤顶端。随后,暴露动脉瘤的近端和远端颈,并识别PTA和P3段。
PTA在动脉瘤远端分支
川岛教授进行STA-P3旁路手术并孤立动脉瘤。为了夹住动脉瘤,教授使用了直长夹和有孔夹的组合,以避免 P3 段和 PTA 扭结。
P3 段被选为搭桥血管位置
此后,通过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旁路、P3段和PTA的通畅。川岛教授打开动脉瘤以确保其完全闭塞并继续进行血栓切除术。
患者出院时PCA远段血供充足,没有出现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并且在1年随访时,旁路仍然通畅,STA-P3/PTA吻合口远段血供良好。
成功通过手术孤立动脉瘤
川岛明次教授

推荐阅读:
难上加难!当听神经瘤遇见颈静脉球高位,这位国际大咖如何应对?
高达30倍遗传性患病风险的“脑烟雾病”,如何解读基因玄机?如何手术破局?
2岁2次搭桥术后出血,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儿?国际烟雾病大咖川岛手术案例
如果您也有想要分享的经历或者无法解答的疑惑,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