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出国治疗案例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坐轮椅跨省1000公里求医:突破脑干“禁区”成功“拆弹”,术后他重启人生!

发布时间:2025-03-28 11:42:25 | 关键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他重启人生

<a href='/guojizhuanjia/Bertalanffy.html' target='_blank'><u>巴特朗菲</u></a>教授

  手术VS等待,谁在赌命?

  第一次出血时只是轻微症状,谁曾想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第二次出血竟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复视加重、耳鸣不止,面部麻木,病情如野马脱缰般急速恶化!面对这个深藏脑干的"致命炸弹",多数医生望而却步,保守观察成为无奈之选。但巴教授在详细分析后建议:"尽早做,不要等!有些患者因为大出血而不得不来急诊,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也会因为病情恶化和体积增大而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此时手术难度及术后恢复效果都无法和现在相比!"

尽早做,不要等!有些患者因为大出血而不得不来急诊,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也会因为病情恶化和体积增大而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此时手术难度及术后恢复效果都无法和现在相比!

  肢体无力,行动受限、连日常行走都成为奢望。妻子推着轮椅,毅然跨越1000公里从北京奔赴苏州求医。这场惊心动魄的脑干"拆弹"手术终带来了生命的奇迹!术前担心的面瘫、失聪等风险统统没有出现,曾经无力麻木的肢体重新焕发活力。如今,那个曾需要轮椅代步的他,已经能够在羽毛球场上挥洒汗水。重返职场的杜先生,用鲜活的生命证明:选择合适的医生,把握时机,就连“生命禁区”的病变也能完美攻克!

  ▼术后第3天,杜先生和教授合影留念。术后第8天出院。

术后第3天,杜先生和教授合影留念。术后第8天出院。
术前术后MRI

  手术还是保守?

  这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保守派:

  1. 位置不好,还是保守好,手术风险太大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手术。

  2.出血一次,保守治疗,听天由命了。

  3.你现在选择保守,等你危及生命不得不开颅切除的时候,你就不怕后遗症了。

  手术派:

  1.我们做了手术,因为我们考虑是出血量很大,不是每次都能幸运地被救回来,如果瘫了怎么办?宁愿积极干预,也不想坐等结果,毕竟还年轻,保守的话压力也大。

  2.我希望我的下半辈子,是能过得有生活质量的,我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我是希望能够多姿多彩,我不希望永远提心吊胆,我也不希望我躺在病床上,这不是我想要的。

  3.孩子他还意识不到手术的重要性,因为他生了病以后他只想到怎么去恢复。但是我们家长知道病情的凶险,容易出血,还容易出第二次、第三次……所以动手术肯定是正确的。

  4.这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就像老天爷掷骰子,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所以,能手术就早点手术,别等到后悔莫及的那一天,那时候可就晚了!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第一次出血后,症状好转就代表“自愈”了吗?再次出血的危机你知道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症状好转只能说明过了出血急性期,但是并不代表自愈了!急性期后会形成含铁血黄素沉淀,无法自行吸收,就像锈水一样会长期刺激周边神经,造成慢性化学性损害。时间越久,损害越大,手术修复的可能性越低。

  多数患者的病史提示出血并非”一次性“,往往不定期反复发生。随着出血次数增多,往往会出现再出血频率增加、症状加重的趋势,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会变成不可逆性损害。如果出血影响了面神经核团,就会造成面瘫;如果影响了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束,就会造成肢体麻木乏力。脑干大小如同人的拇指,反复出血几次就可能造成整个脑干被压扁浸润。

  一、出血一次就要手术了?没有症状就保守观察吧!

  "第一次出血没症状,医生建议保守观察,谁想到第二次出血竟如此凶猛!"2023年1月,杜先生突然出现视物重影,检查发现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当时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后建议观察,症状也确实逐渐缓解。

  然而2024年4月,病情突然恶化——肢体乏力让他举步维艰,左侧全身麻木感蔓延至面部,复视、耳鸣接踵而至。复查增强核磁显示病灶扩大至15×16×17mm,这个深埋在生命中枢的"不定时炸弹"正在加速恶化!

2024年4月,病情突然恶化——肢体乏力让他举步维艰,左侧全身麻木感蔓延至面部,复视、耳鸣接踵而至。复查增强核磁显示病灶扩大至15×16×17mm,这个深埋在生命中枢的"不定时炸弹"正在加速恶化!

  面对这个紧邻外展神经、面神经和耳蜗神经的脑干病变,多位医生都因手术高风险而建议保守: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面瘫、眼球运动障碍甚至永久性听力损伤。杜先生一家辗转求医,每次咨询后却更加彷徨——保守观察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第三次出血,而手术风险又令人望而生畏。这个关乎生死的抉择,究竟该如何破解?

  二、无需手术?不能手术?听听他怎么说

  “有没有药物可以先控制下”“做不了手术,能不能放疗一下”……这些都是咨询巴教授时,患者和家属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此,巴教授的回答都是否定,这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特点有关,手术是防止出血的解决办法。

  只是,手术没有那么容易。

  脑干手术堪称神经外科的"珠穆朗玛峰"。这个仅拇指大小的生命中枢,掌控着呼吸、心跳、意识等所有生命体征,其内部神经纤维细若游丝、错综复杂,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正因如此,脑干长期被视为"手术禁区"。

  作为国际知名的脑干手术大咖,INC巴特朗菲教授不断突破“生命禁区”,成功多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为生命中枢“排雷”。"手术目标是全切。"巴教授表示对于此类手术很有经验,也很有信心。在得知杜先生的最新复查情况后,也建议他尽早做、不要等、这种血肿可能会继续增大,到那时候手术难度及术后恢复效果都无法和现在相比。

  三、北京赶赴苏州,这个机会必须赶紧抓住

  出血还在增大,手术不能再等,且急性出血期更适合手术。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特点是相较于其他部位脑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其出血率更高。这种较高的出血倾向可能是因为,即使是“生命中枢”脑干内的轻微出血,也比幕上病变症状更为显著。90%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出现症状性出血。在有症状性出血后的第1或第2年,观察到再出血,且新的出血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甚至残疾。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一旦出血,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脑干不再是手术禁区。根据临床经验,Lawton-Garcia(LG)分级系统将出血事件至手术治疗的时间分为急性期(3周内)亚急性期(3~8周)慢性期(8周以上),并认为早期手术治疗与良好的术后预后相关。当手术被推迟到慢性期进行时,瘢痕组织和粘连可能会变得明显,从而使手术剥离过程更加复杂。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一旦出血,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脑干不再是手术禁区。根据临床经验,Lawton-Garcia(LG)分级系统将出血事件至手术治疗的时间分为急性期(3周内)、亚急性期(3~8周)和慢性期(8周以上),并认为早期手术治疗与良好的术后预后相关。当手术被推迟到慢性期进行时,瘢痕组织和粘连可能会变得明显,从而使手术剥离过程更加复杂。

  “疤痕的形成实际上阻碍了一个好的手术,这使得手术更困难,更危险,甚至有时阻碍完全切除病变。”杜先生为了抓住这个手术时机,在家人的陪伴下,从北京赶来苏州。

“疤痕的形成实际上阻碍了一个好的手术,这使得手术更困难,更危险,甚至有时阻碍完全切除病变。”杜先生为了抓住这个手术时机,在家人的陪伴下,从北京赶来苏州。

  "感谢巴教授,慕您的名,我们从北京专程来到咱们苏州。因为我们知道您在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这种手术,所以您的知名度很高,所以我们推着轮椅上的火车,我们相信您一定做一个非常完美漂亮的手术。"

巴教授全程主刀手术,示范手术很顺利,病灶顺利全切。

  巴教授全程主刀手术,示范手术很顺利,病灶顺利全切。术后第1天ICU查房:巴特朗菲教授早早地来到ICU查看患者。“Very Good! ”此时的他意识清醒、状态良好,肢体活动正常,听力正常!

联系INC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联系方式:
病情简介:

大家都在看

神经外科治疗

脑肿瘤

照片/视频云集

神外资讯

神外历史

Neurosurgical History

神经外科学术访问

学术访问

Academic Visits

出国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国际治疗

Internatio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