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CAs)又名海绵状血管畸形(CMs),属于神经外科常见血管畸形类型,患者主要表现出脑出血、癫痫等相关症状,其中脑干属于颅内CMs好发部位。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s)是一种位于脑干且由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瘤病灶组织。该部位反复出血风险极高,继而逐渐形成占位效应,引发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脑干的位置、功能以及其独特的功能,这些都导致了脑干位置的手术都是非常复杂并且有很大风险。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人类对于大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脑干病变的手术已经不再被称为不可触碰的禁区。
下文将分享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德国巴特朗菲教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之一,小林的故事。
18岁小林罹患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由于第一次出血的症状并没有很严重,因此并没有选择手术治疗。不幸的是,他的肿瘤在2024年春节期间第二次出血,导致无法正常行走。这样的情况吓坏了小林的家里人。
带着小林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医生都告诉他们一家人,手术的结果会带给小林瘫痪,瘫痪概率在90%。
这并不是一个低的数字。这样的就医结果几乎是给还在花季的小林打上了印记。不甘心的一家人几经辗转,找到了巴教授,并且迅速进行了要手术的决定。
2024年3月30日,小林接受了巴特朗菲教授的手术。
术后第一天,还在ICU的小林接受了巴教授的查房。小林的状态良好,能够正常交流,双腿能动、能曲。右手有力量、可以握,但是伸直会有一些僵硬。术后第二天,小林可以清楚的说话,并且右腿变得稳定了,不再摇摇晃晃。
在手术顺利结束不久,小林顺利出院,重返校园,继续他的学习生活。
巴教授在专门处理脑干、颅底等复杂手术领域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并成功完成了上千例脑干手术。其中,成功案例包括800例脑干胶质瘤和近40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大多数脑干肿瘤手术患者在手术后仅需在ICU观察一天,气管插管时间不超过一天。术后患者极少出现肢体瘫痪、颅神经损伤或需要长期使用呼吸机和卧床。此外,巴特朗菲教授在处理其他神经外科复杂病例方面也同样经验丰富,如颅底、功能区、颅颈交界处及脊髓等部位。近年来,他还在中国为多名患者成功施行了多项复杂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