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什么病?
脑积水是一种因脑脊液(CSF)在脑室系统内过多积聚,导致脑室系统扩大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营养神经组织、调节颅内压等。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脑脊液生成过多、循环通路受阻或者吸收障碍时,就会引发脑积水。
脑积水病因?
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梗阻性脑积水)
先天性因素
中脑导水管狭窄是先天性梗阻性脑积水常见的原因之一。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脑导水管可能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而发育异常变窄,从而阻碍脑脊液从第三脑室流向第四脑室。
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也可导致脑积水。这种畸形会使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压迫第四脑室出口,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后天性因素
颅内肿瘤是梗阻性脑积水的重要病因。例如,位于脑室系统附近的肿瘤,像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可直接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脑室内的肿瘤会占据脑室空间,阻止脑脊液的正常流动,使上游脑室的脑脊液积聚。
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炎症产物可粘连、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在炎症过程中,脑膜的渗出物会在脑室系统的某些部位,如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出口等形成纤维性粘连,使脑脊液不能顺利通过。
脑脊液吸收障碍(交通性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引起交通性脑积水的原因。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红细胞分解产物会刺激蛛网膜颗粒,导致蛛网膜颗粒的吸收功能障碍。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吸收的主要部位,其功能受损后,脑脊液不能正常被吸收回静脉系统,从而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积聚。
颅脑外伤可能损伤蛛网膜下腔的结构,影响脑脊液的吸收。例如,严重的头部撞击可能导致蛛网膜撕裂、粘连等,干扰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正常吸收过程。
脑脊液分泌过多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多的病因。这种肿瘤起源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能。当脉络丛乳头状瘤存在时,它会异常分泌大量的脑脊液,超出了正常的吸收能力,从而引起脑积水。
脑积水症状表现?
婴幼儿脑积水
头颅增大:这是婴幼儿脑积水明显的症状。由于颅骨缝尚未闭合,随着脑室系统内脑脊液的不断积聚,颅内压力升高,头颅会逐渐增大,头围增长速度异常。正常婴幼儿的头围增长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发现头围增长过快,超过正常范围,应警惕脑积水的可能。
落日征:患儿的眼球会出现下旋,巩膜上部露出,形似落日。这是因为颅内压力增高,压迫眼球的神经和肌肉,导致眼球位置异常。
发育迟缓:脑积水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导致患儿在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例如,正常婴幼儿在一定月龄能够学会翻身、坐立、抓取物品等动作,但脑积水患儿可能会出现这些动作的延迟。
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患儿常常出现呕吐症状,呕吐多为喷射性,与进食关系不大。
成人脑积水
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颅内压升高会引起头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能是胀痛、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头痛通常在早晨或卧位时加重,站立或活动后可稍有缓解,这是因为卧位时脑脊液的压力分布变化,对颅内结构的压力增加。
视力障碍:长期的脑积水可导致视神经受压,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患者可能会发现看东西模糊不清,或者视野范围逐渐缩小。
认知功能障碍:成人脑积水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计算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受损的表现。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痴呆,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小便失禁:脑积水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控制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这是因为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受到压迫或损伤,使膀胱的正常排尿反射失调。
脑积水检查方法?
头颅CT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在脑积水患者中,可以看到脑室扩大,如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宽度增加,并且可以判断脑室周围是否有低密度的水肿带。此外,CT还能发现可能存在的梗阻部位,如肿瘤、血块等占位性病变造成的梗阻。CT检查速度快,对于病情紧急的患者,如怀疑有急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的情况,能够迅速提供诊断信息。
头颅MRI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脑室系统的细微结构以及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情况。它能够清晰地显示中脑导水管、蛛网膜下腔等部位的病变,对于判断脑积水的病因,如先天性畸形、脑肿瘤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MRI还可以显示脑组织的情况,评估脑积水对脑实质的影响,如是否存在脑白质受压、萎缩等。
腰椎穿刺
通过腰椎穿刺可以测量脑脊液的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一般为80 - 180mmH₂O。在脑积水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脑脊液压力升高(大于180mmH₂O)或降低(小于80mmH₂O,如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情况。此外,还可以对脑脊液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糖含量等测定,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肿瘤等病因。但在颅内压明显升高时进行腰椎穿刺需要谨慎,以免诱发脑疝。
脑积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对于交通性脑积水,一些药物可以尝试用于减少脑脊液的分泌。例如,乙酰唑胺是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它可以抑制脉络丛上皮细胞分泌脑脊液。然而,药物治疗通常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大多数脑积水患者,尤其是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其疗效有限。
手术治疗
解除梗阻的手术
对于由肿瘤、囊肿等占位性病变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切除肿瘤或囊肿是解除梗阻的根本方法。例如,室管膜瘤患者,通过开颅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后,脑脊液循环通路可恢复通畅。对于中脑导水管狭窄的患者,如果狭窄段较短,可以考虑行导水管成形术,通过内镜等手段扩张狭窄的导水管。
脑脊液分流手术
脑室 - 腹腔分流术是常用的分流手术之一。该手术是将一根带有单向阀门的分流管一端插入脑室,另一端通过皮下隧道植入腹腔。当脑室压力高于腹腔压力时,脑脊液就会通过分流管流入腹腔,被腹膜吸收。这种手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脑积水,尤其是梗阻性脑积水无法解除梗阻时。
脑室 - 心房分流术也是一种分流方式,分流管的一端插入脑室,另一端连接到右心房。但由于存在感染、血栓形成等风险,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尤其是中脑导水管梗阻的患者。通过内镜在第三脑室底造一个瘘口,使脑脊液可以直接从第三脑室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绕过梗阻部位,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这种手术避免了体内长期留置分流管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脑积水复发?
分流手术复发
对于接受脑室 - 腹腔分流术或脑室 - 心房分流术的患者,分流管堵塞是导致复发的常见原因之一。分流管可能会被蛋白凝块、细胞碎片、血液等物质堵塞,尤其是在术后早期。此外,分流管的移位也可能导致分流功能失效。如果分流管的脑室端移位脱离脑室,或者腹腔端移位到腹壁等错误位置,就无法正常分流脑脊液,从而导致脑积水复发。
感染也是分流手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如果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者术后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发生分流管感染,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分流管堵塞或周围组织粘连,影响分流效果,使脑积水再次出现。
解除梗阻手术复发
在解除梗阻的手术中,如肿瘤切除术后,如果肿瘤切除不彻底,残留的肿瘤组织可能会再次生长,重新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积水复发。对于先天性畸形患者,如中脑导水管成形术后,由于手术部位组织的瘢痕形成、粘连等,也可能再次出现导水管狭窄,引起脑积水复发。
脑积水术后护理?
分流手术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术后要密切观察分流管切口处的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如果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疼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分流管护理:避免分流管受到外力压迫、扭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分流管走行的部位,尤其是在睡眠和活动时。同时,要定期检查分流管的通畅性,如按压分流阀,感觉其弹性是否正常等。
观察症状: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头痛、呕吐、视力等情况是否改善或加重。如果患者再次出现类似脑积水的症状,可能提示分流管故障或脑积水复发,需要及时就医。
解除梗阻手术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对于接受肿瘤切除或导水管成形术等解除梗阻手术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对于因脑积水影响运动功能的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训练,以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和关节活动度的保持。对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如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
脑积水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脑积水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等。希望通过对脑积水的全面解析,能提高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