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体检,却偶然发现一个无症状脑瘤,犹如“五雷轰顶”,瞬间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有人因“偶然发现”及时手术重获新生,也有人哭着说“宁愿不知道”,至少还能继续过着“无知者无畏”的生活。然而,脑瘤并不会因为你蒙住眼睛就停止生长。一旦爆发,后果可能是剧烈的头痛、癫痫倒地,甚至是突然偏瘫、昏迷……瞬间撕碎所有侥幸。
41岁周女士,体检发现的桥小脑角(CPA)区脑膜瘤。小小肿瘤却长得刁钻,和脑神经中最细的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间呈“橡皮膏关系”——黏得严严实实!此外,生命中枢的桥脑和中脑也受到压迫。不同于多数患者等到剧烈头痛、面瘫偏瘫才发现脑瘤,这份体检报告反而成了不幸中的幸运,让周女士在神经功能尚好时抓住了黄金窗口期。
而没有症状的周女士,治疗陷入两难:
伽马刀等放疗很难清除肿瘤,且形成疤痕组织后手术更难;
保守观察无异于放任危机;而传统开颅手术因肿瘤与神经黏连致密、复发风险极高令多数医生却步。
"即便冒险手术,滑车神经必然受损,复发只是时间问题",多位医生的预判让周女士深陷焦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有着40多年“手上功夫”的巴教授,经过巧妙的“拆粘术”,成功化解了这“橡皮膏关系”,顺利全切肿瘤!术后,周女士和家人难掩欣喜:“这个手术,做得太值了!”
脑膜瘤频现体检报告,女性更易中招的"沉默杀手"?
脑膜瘤通常当作“懒癌”来对待,主要是因为它通常是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极擅伪装潜伏。很多患者在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多数患者在体检意外发现时,肿瘤往往已经悄然生长多年——没有头痛、没有视力下降、更没有肢体障碍,就像体内埋着一颗不定时炸弹却浑然不觉。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隐匿性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50多岁的钟女士则经历了更复杂的治疗过程。体检查出桥小脑角(CPA)区脑膜瘤,因害怕手术神经损伤致斜视、眼皮下垂、闭合不全,选择伽马刀治疗,仍然没有控制肿瘤生长。对于肿瘤的焦虑、担心让她深陷烦躁、抑郁,寝食难安。最终,巴教授手术带来转机——肿瘤全切除的同时,术前最担忧的听力丧失、面瘫等后遗症均未出现。点击阅读:脑膜瘤伽马刀治疗无效后还能手术吗?CPA区脑膜瘤经典案例分享
“没有症状的脑膜瘤”是真的没有症状吗?
2024年4月,周女士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右侧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没什么症状的她甚至一度怀疑是检查出错了。其实像周女士这样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脑瘤的情况并不少见,通常都是在毫无征兆下发现的。
所谓“没有症状的脑膜瘤”实际上涵盖了两种情形
1、存在一部分脑膜瘤确实未曾显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类肿瘤因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以及发生部位的不确定性,往往对其周围神经功能的损害并不显著,以致于患者未能察觉到任何异常。在这种情况下,肿瘤可能长期存在而不被患者所感知。
2、症状的隐匿性。这类症状虽已存在,但并未引起患者的充分重视。例如,嗅觉的逐渐减退、视力的缓慢下降、性格的微妙改变等,这些症状往往是渐进性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些变化与脑膜瘤的存在有关,从而未能及时将其与疾病联系起来。
这就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平时身体没有什么症状,但是颅内却有一个肿瘤,需不需要处理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周女士随后多家医院问诊,然而得到的意见都不尽相同。有建议伽马刀治疗,也有建议射波刀治疗,还有认为周女士暂无症状,建议择期手术。
不管哪种,最终都有损伤面听神经面瘫的风险。尤其这个脑膜瘤是在三叉神经走行的区域生长的,使用伽马刀和射波刀会在这个区域形成疤痕,肿瘤仍然会继续生长,且放疗之后手术难度会增加很多。
无症状脑膜瘤,真的可以等吗?
脑膜瘤的“作恶多端”在于破坏力,会侵袭实质大脑和颅神经,侵袭动脉静脉,侵袭骨质造成骨质破坏,引起神经功能问题,如肢体瘫痪、面瘫、疼痛麻木、失语等等,严重影响你的生存质量。当患者真正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时,就意味着它已经长到了一定的程度,对周围组织或血管产生压迫,引起大脑功能障碍。
被保留下来的脑膜瘤随着时间流逝,会慢慢长大,向下生长压迫小脑,会走路不稳、共济失调。向上发展压迫枕叶和中脑,会偏盲、幻视和肢体瘫痪。也可同时向上、向下生长,甚至横跨幕上和幕下,则兼有上述两方面症状。
由于生长,中脑导水管和四脑室受压移位,较早期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还不采取行动,脑膜瘤还会长大、长大、再长大。
因此,一旦发现脑膜瘤,应当抓住良机,早日出手,及时手术,否则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但,这台手术并不容易!虽然大多数脑膜瘤表现为良性肿瘤,手术全切后通常预后良好,但是如果当脑膜瘤位于大脑颅底深部,如枕骨大孔区、岩斜区、桥小脑角、脑干等复杂位置时等,常常有“致命”危险,多由于压迫损伤关键神经、难以切除干净、极易复发。
桥小脑角(CPA)区脑膜瘤因其生长位置特殊,邻近脑干,肿瘤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紧密,手术难度大。增大的肿瘤将重要结构推移位和包裹,致使手术中辨认和保护神经血管存在困难。术中操作不当,常有重要血管损伤危及生命或面听、后组颅神经损伤而出现面瘫及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点击阅读:解密“血腥三角”桥小脑角(CPA)区脑瘤开颅手术!
桥小脑角(CPA)区重要神经
从查出到咨询巴教授,一个月时间她为自己果断抉择

面对治疗选择的迷雾,周女士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决断。2024年5月底,查出脑膜瘤仅仅1个月,周女士便通过INC找到了巴教授,教授就周女士的三种方案,手术、放疗和继续观察分别做出如下利弊分析。如果选择手术,巴教授可以为周女士提供手术,自己过往的类似案例中,这类手术的术后神经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巴教授评估截取
如此复杂的手术就要求主刀具备高超的手术技术。不过,这样棘手的情况于巴教授这位国际颅底手术大咖而言,已经是“常态”。“我答应患者了,必须要做到!”简短的一句话,为的就是给患者一个争取到更好术后生活质量的机会,真正解决肿瘤这个问题。
INC巴教授凭着40年炉火纯青的手上功夫,切除 “血腥三角”内肿瘤。操作的轻柔以及对组织的保护,堪比在豆腐上进行操作,轻一分不够,重一分怕弄碎。
在这场“战斗”中,滑车神经和肿瘤简直是一对“橡皮膏兄弟”,紧紧黏在一起。为了把它们分开,巴教授足足花了1.5个小时解决这“橡皮膏关系”,像拆胶带一样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接下来,三叉神经也不甘示弱,跟肿瘤抱在一起,像是死党一般。巴教授最终也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眼线”下慢慢拆解、剥离肿瘤。经过一番巴教授“40年手上功夫”,保护了这些重要颅神经,还完成了肿瘤全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