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多年以前就认识 Froelich (福教授),我和他之前的导师 Bernard George 是非常好的朋友。Froelich 教授进行过很多复杂的颅底肿瘤手术,发展了前沿的“双镜联合”技术,这也是他所应用的非常特殊的技术之一。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Helmut Bertalanffy
岩斜区脑膜瘤是颅底手术中最复杂的病变之一,瘤周遍布关键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全切难度大、神经损伤的风险高。即使手术,术后肿瘤的残留率高,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
在这样的疑难位置,作为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的Sebastien Froelich(福教授)早在多年前就已成功为多名患者进行手术,除了使用教授所擅长的“双镜联合”技术外,还得益于教授不断创新、改良的多种手术入路。
也正是在对不同的手术入路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良下,福教授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在术前术后手术症状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外展神经、复视的解决率为 44.4%;三叉神经、神经痛和感觉异常改善 60%;三叉神经 感觉减退改善 25%;后组颅神经 86.7% 的病例吞咽困难得到改善;运动无力在 80% 的情况下得到改善。
Bruno 就是众多患者中的一位。偶然检查出脑膜瘤,由于还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他选择了保守观察。然而,5年后,Bruno 被愈加严重的头痛和面部刺痛折磨,此时的脑膜瘤已经严重压迫脑干,手术难度一下子得到“飞跃”。
对比 5 年前的肿瘤,Bruno 心惊不已:肿瘤怎么就长到这么大了呢?而更令他绝望的是,很多医生都表示切除肿瘤难度太大,不愿意为他手术。等来等去,没想到竟等来一条“绝路”。
“幸好我遇到了 Froelich 教授!”Bruno 曾无数次地感激当时的自己接受福教授的手术:“教授帮我全切了肿瘤,现在我不仅摆脱了肿瘤的威胁,之前的症状也都消失了,我终于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不断创新、改良手术入路,造就近乎“完美”的切除
时间回到多年前,Bruno 以为自己能与肿瘤“和平共处”,结果却换来了肿瘤的“背刺”。这个肿瘤在以一种察觉不到的缓慢速度生长着,而他一开始对肿瘤抱有的侥幸心理此刻都狠狠地反噬了回来。
▼MRI-2014
▼MRI-2019
天无绝人之路,在多方打听之下,Bruno 终于找到了能为自己手术之人——INC国际颅底手术大咖福教授。在术前精细的规划后,福教授最终成功切除了这个位置刁钻的脑膜瘤。
术后,Bruno 出现了短暂性的滑车神经麻痹以及因中耳炎导致的听力轻微下降,然而,这一切的不适都在6个月后完全恢复。饱受岩斜区脑膜瘤折磨多年的 Bruno 终于通过一次手术得到了解脱,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实际上,与 Bruno 类似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在福教授的主刀之下几乎可以得到一次堪称“完美”的切除:肿瘤几乎完全切除,术前症状极大缓解的同时也没有为预后带来困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其中之一就是福教授所采用的手术入路——联合岩骨入路。
在福教授的相关研究中,联合岩骨入路可以在较短的距离下广泛暴露大型岩斜坡病变,提供宽广的手术空间,并提供多个操作角度,显著改善术前症状,同时减少对大脑的牵拉损伤。
“联合岩骨入路可以提供多条视线,目标是保护颅神经。”然而,这种方法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不仅需要很长的学习曲线,对内镜解剖有很好的掌握度,还容易发生脑脊液泄漏风险。
由于这些原因,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优化并减少手术创伤,福教授团队对联合岩骨入路进行了改良创新,即微型经岩骨联合入路(mini-CTPA),其目的是尽力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从而降低入路的侵袭性,同时提供与经典联合岩骨入路相似的手术暴露,最后手术缝合关闭时也更方便复位。
我们可以处理那些复杂的肿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接近它们。对于每一个特定的肿瘤都有一个首选的手术入路能达到它。如果掌握所有的手术入路,就可以选择比较适合的路径。只了解一个入路,这永远不够。
——福教授
等一等、不着急?却将自己推入险境

一些研究表明,88.2% 的脑膜瘤都会生长,大多数无症状脑膜瘤的生长速度约为 2.38cm³/年。同时,随着肿瘤增大及脑干水肿几率增加,手术难度更是逐渐增加。一般良性的脑膜瘤手术切除干净后就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很少出现复发的情况。
既然在有选择的时候能够进行手术,又何必要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呢?然而,脑膜瘤生长缓慢、还没明显症状、开颅手术风险大、肿瘤会自行消失……这些理由都会成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拦路虎”。
与 Bruno 怀着相似心理的人不在少数,一位人到中年的患者,原本可以享受家庭和事业带来的成就,却在意外查出脑膜瘤后选择逃避,认为开颅手术风险太大,宁愿保守观察,直至肿瘤生长到 27cm³ 才后悔不已:要是早点手术,也不至于在担惊受怕后迎来这样的坏结局!
巧合的是,这位患者与 Bruno 一样,也找到了福教授进行手术,最终成功全切肿瘤,回归到正常生活之中。尽管最后“有惊无险”,但他们的亲身经历又一次提醒我们:对于脑膜瘤患者而言,肿瘤虽“懒”,手术治疗却不能“懒上加懒”,否则等到肿瘤增大、侵犯神经血管甚至产生神经损伤时,手术早已危机四伏、难上加难。
推荐阅读:一位脑膜瘤全切患者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等一等,还不到时候放弃!
关于 INC 福教授

福洛里希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神经外科内镜手术专家。早在2011年,福洛里希教授团队就曾使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入路成功夹闭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这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内具有创新性。而后,福洛里希教授结合多年的手术经验又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神经内镜“筷子”手法,使得手术操作由两人变为一人,很好地解决了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配合问题,由此提高了手术效果和准确度。
福洛里希教授对于脊索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都有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多采取神经内镜下颅内高难度位置的微创手术。他尤其擅长神经内镜鼻内入路的颅底肿瘤切除。他提出了克服脊索瘤的颅底基础方法、鼻内镜和下鼻甲联合皮瓣修复扩大鼻内入路后大面积颅底缺损的手术方法,这对于颅底脊索瘤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阅读:
“颅内外疯狂生长”Meckel腔脑膜瘤复发,福教授如何“双镜手术破局”